李連玉
【關鍵詞】 腸梗阻;中西醫結合;護理
腸梗阻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不但可引起腸管本身解剖和功能的改變,并可導致全身性生理紊亂,如果處理不
當,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是急腹癥中病死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本文對本院近2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和護理26例腸梗阻患者的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齡20~76歲。其中粘連性腸梗阻23例,腸扭轉3例。患者均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的同時,用復方大承氣湯胃管灌注或直腸點滴的方法進行治療護理,24例治愈(92.3%),其中2例(7.7%)在治療過程中考慮有機械性腸梗阻行再次手術。
2 一般護理
2.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定時測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觀察腹痛、腹脹、嘔吐和排氣排便等情況,及時了解患者各項實驗室指標。若患者癥狀與體征不見好轉或反有加重,應考慮有腸絞窄的可能,此類患者病情危重,應在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時,積極做好術前準備。
2.2 禁食及胃腸減壓 急性期禁食,并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注意觀察胃管是否通暢,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鹽水低壓沖洗;妥善固定胃管,留有一定長度,以免翻身或活動時胃管脫出;注意引流液的色澤、性質和引流量,并正確記錄。密切觀察患者腹脹有無好轉。如發現血性液體,應考慮腸絞窄的可能。
2.3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 根據尿量、血壓、脈搏和中心靜脈壓等情況控制輸液速度,必要時開通雙靜脈通道。腸梗阻一般為等滲或低滲性脫水,首先應輸注葡萄糖、等滲鹽水,加上適量的電解質。補鉀應根據尿量、血鉀和心電圖情況決定。
2.4 嘔吐的護理 協助患者坐起或使其頭側向一邊,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嘔吐后予以溫開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及時清除污物。觀察記錄嘔吐時間、次數、性質、量等。若留置胃腸減壓后仍出現嘔吐者,應考慮是否引流不暢,檢查胃管的深度是否移位或脫出,胃管是否打折、扭曲,管腔是否堵塞,應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
2.5 解痙藥物的應用 根據腹痛的性質可使用解痙類藥物禁止使用嗎啡類藥物以免其掩蓋病情而延誤治療。麻痹性腸梗阻不宜用阿托品。
2.6 心理護理 經常巡視病房,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簡明扼要介紹病情和治療護理方法,并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工作,共同鼓勵關心患者,使其消除焦慮和恐懼心理,配合治療及護理。
2.7 抗生素應用 以防止感染,減少毒素的產生。常用的有以抗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的廣譜頭孢菌素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以及抗厭氧菌的甲硝唑等。
3 中藥治療及護理
3.1 是以中醫“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理氣開竅”為治療原則,從而主動地調整腸管功能,改善腸管血運,降低腸管血管的通透性,減少腸液,有利于梗阻的緩解。藥液遵醫囑(川樸15 g,炒萊菔30 g ,枳殼15 g,木香9 g,桃仁10 g,赤芍10 g,大黃15 g,芒硝9 g)水煎500 ml,成 人分2次胃管注入或直腸點滴。經胃給藥適用于高位腸梗阻,直腸點滴高低位腸梗阻均適用。
3.2 腸梗阻患者因腹痛腹脹而輾轉不安,害怕手術而心情焦慮緊張,因此,中藥灌注或滴注前講解給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及此種方法的治療效果,解除患者顧慮,增強患者信心以配合治療。
3.3 經胃給藥法,一般由胃腸減壓管注入,必須先抽盡空氣,再注入中藥,然后夾管保留2 h,若注藥后出現惡心嘔吐者,為使中藥發揮攻下作用,可肌注阿托品等解痙類藥物20 min后再注藥。若直腸給藥,先囑患者取半臥位,墊高骶部,肛管潤滑后緩慢插入直腸,深約20~30 cm左右,灌注藥液250 ml左右,最好保留在結腸內1 h,利于腸管吸收。
3.4 胃管注入或直腸滴入的速度宜緩慢,并掌握好藥液溫度,溫度過低可引起胃腸道痙攣,加重腹痛;過高易燙傷胃腸黏膜。
3.5 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 患者用藥后大便通暢,腹脹腹痛減輕,一般情況好轉為有效,可繼續按原法治療;如用藥后大便仍不通暢,腹痛腹脹加劇,常提醒病情惡化,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