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程
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是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里程碑。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為指導編寫的各種版本的高中化學教科書正在不斷推出。筆者所在城市從2006年開始使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以下是筆者對該套教材的幾點看法,僅作拋磚引玉之用。
初看《必修1》《必修2》,覺得教材內容編排雜而且多,高中所要學的知識點在這兩本教材上幾乎都有出現,而教學時間又是有限的(每個模塊的教學時間為36學時)。筆者首先細讀了課標,發現教材在編寫形式上,既有相對集中的課標主題內容,也有分散于各單元、各章節的課標主題內容;其次研讀了四本選修教材,找出各自的側重點。因而筆者在教學時是這樣處理的:無一字不漏地講解教材的內容,無隨意補充教學內容,無不適當地引伸和挖掘、隨意提高教學要求,而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進行化學教學活動。使用后,筆者發現教材還是有較強的可讀性的。
教材設置了多種學習欄目,而且每本書的“序言”中都有指出各欄目的主要作用。如教材非常注重實驗探究,體現在“觀察與思考”(演示實驗)、“活動與探究”(分組實驗)、“實驗設計”等欄目的設計上。教材強調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化學物質及其變化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探究有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在化學學習中,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對信息進行加工”。
筆者使用教材時總覺得教材還有點美中不足。首先,選修教材上有許多內容簡單重復必修教材上的內容。如《有機化學基礎》第43頁“石油化學工業”與《化學2》第58頁“石油煉制”,《物質結構與性質》第8頁“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歷史”與《化學1》第26頁“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這兩個內容的功能旨在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趣味性,無須簡單重復。再如《化學反應原理》第2頁“化學反應的焓變”與《化學2》第32頁“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雖然這是個重要的知識點,但只需在選修中告訴學生焓變就是用△H表示。
其次,教材所選的實驗沒有考慮實驗的可行性。如《化學反應原理》第81頁“PbI2的溶解平衡”,編者忽視了大部分學校中沒有PbI2這種藥品,且PbI2也不是普通化工店能買得到的,筆者所在學校的PbI2是從上海某研究室購買的。要說明溶解平衡不防選用教材第84頁“沉淀轉化”的AgI。再如《化學反應原理》第32頁“活動與探究”,實驗用意是通過測量二氧化碳的體積變化來說明大理石與鹽酸反應的速率,編者把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了;筆者操作時發現前60秒注射器的活塞是不動的,而后面的體積變化又太快了,很難讀準數據。又如《化學反應原理》第22頁“活動與探究”,實驗意圖是通過比較鐵粉在兩種條件下腐蝕的不同程度(即a圖導管中水柱會上升,b圖導管中水柱會下降),讓學生理解鋼鐵吸氧腐蝕與吸氫腐蝕的區別。而筆者在實際操作中發現要觀察到a圖導管中水柱上升需要幾十分鐘的時間,而等了幾個小時也不見b圖導管中的水柱下降。顯然本實驗耗時較大,不適宜在課堂上完成。
再次,教材所選的實驗現象不明顯。如《化學2》第30頁“活動與探究1”,教材以氯化鐵溶液與碘化鉀溶液反應的實驗來證明化學反應是有限度的,并說明許多反應是可逆反應。筆者按照教材步驟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在滴加硫氰化鉀溶液后,溶液中沒有出現特征的血紅色現象。筆者嘗試了增加氯化鐵溶液的用量,結果發現當氯化鐵溶液的用量在2~3ml時,溶液可出現血紅色。再如《化學反應原理》第33頁“活動與探究”,實驗意圖是通過實驗觀察到“加入50ml1.0mol/L鹽酸的錐形瓶氣球膨脹的速率快”“兩個錐形瓶最后氣球膨脹一樣大”說明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有關,而與反應物的用量無關。編者忽略了要實現第二個現象的前提是鹽酸必須足量。按照教材的用量[n(NaHCO3)=0.024mol,n(HCl)=0.05L*0.1mol/L=0.005mol],這只氣球幾乎無法膨脹。
最后,《化學與生活》中的某些素材沒有與時俱進。按編者的意圖是:從現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許多與化學相關的具體問題入手,幫助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從化學的視角去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激發同學們對化學學科的興趣。筆者認為教材選用的素材就要是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比較大眾化的內容。比如介紹食品添加劑時,甜味劑(如“甜蜜素”“安賽蜜”)是食品工業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添加劑,教材沒有提及;介紹生活中常見的藥物時,生活中幾種常見的藥物(如治療感冒的常用藥“康泰克”“白加黑”“撲感敏”等,常用的抗生素“頭孢”類等),教材沒有介紹。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祖浩主編.高中化學教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 孫夕禮,馬春生.新課標三種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的編寫特點分析[J].化學教育,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