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寧
摘要:本文在原則與參數理論框架下探討漢語容納句的句法生成機制。容納句表示數量關系,數量短語屬于無定成分,在句首作話題。漢語容納句在話題化和焦點化的互動作用下生成。
關鍵詞:漢語容納句;句法生成機制;話題化;焦點化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漢語容納句,如“一鍋飯吃十個人”這類句式。漢語容納句表達數量關系,它由“雙數量短語”和動詞構成,“NumP1+V+NumP2”,動詞后的數量短語為施事,是動作的發起者。
根據“論旨指派一致性假說UTAH”(Baker,1988), 同一個論旨角色須指派到相同的結構位置上,所有的受事或客體應被指派到動詞的邏輯賓語位置,而施事則應被指派到其邏輯主語位置,也就是說,只有“施事——動作——受事”這樣的語義結構才合乎常理。為什么像“一鍋飯吃了十個人”這類句子卻又能成立呢?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它們是否真正違反了“論旨指派一致性假說UTAH”?
一、基礎語法特征
1.漢語容納句的定義及分類
陸儉明(2004)在認知語法的框架下分析了漢語容納句,指出容納句中動詞語義角色的豐富性,比如有“受事——動作——施事”,如“一鍋飯吃十個人”;有“處所——動作——施事”,如“一條凳子坐十個人”,有“工具——動作——施事”,如“一把刀用了三個廚師”。
本文贊同陸儉明的這種分析方法。基于這個基礎上,并根據動詞的分類,將“受事——動作——施事”模式和“工具——動作——施事”模式中的動詞分析為及物動詞,將“處所——動作——施事”模式中的動詞分析為不及物動詞。
A.受事——動作——施事
一鍋飯吃十個人。
B.工具——動作——施事
一把刀用了三個廚師。
C.處所——動作——施事
一間屋住兩個人。
2.動詞特征
漢語容納句屬于非事件結構,動詞具有非動態性。
表達事物的容納量可以用可能動詞“能”去說,表示客觀可能性或容許。如:“一鍋飯能吃十個人”“一張凳子能坐三個人”。動詞后綴“了”的作用在于表示動作的完成。漢語容納句可以在動詞后加上后綴“了”。如,“一鍋飯吃了十個人”。
3.數量短語特征
漢語容納句中的“數量短語”為無定成分。
一般認為,漢語的話題是有定成分的,但是大量的光桿名詞和數量詞修飾的名詞短語能夠出現在話題的位置上。可以從句法、語用中的語境、信息結構等來分析。
在容納句中,兩個數量短語形成對比焦點,話題作為背景,后面的數量短語是句末焦點。
4.結構特征
漢語容納句中的數量短語不只是表示數量,更強調NumP1和NumP2之間的數量關系。
語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結構分布情況,漢語容納句中的語序是施事在動詞后。NumP1作為話題位于句首,NumP2作為句末焦點,形成了背景與焦點之間的關系。語序具有和諧性,本文認為漢語容納句不屬于倒裝句。
二、句法生成機制
前人主要從傳統語法和認知語法角度研究漢語容納句。本文在生成語法中原則與參數理論框架下探討漢語容納句的句法生成機制。為了達到觀察、描述、解釋的充分性,本文推導了容納句的生成機制模式。
1.結構表達式
本文將漢語容納句,如“一鍋飯吃了十個人”的結構表達式用樹型圖表達如下:

2.基礎結構
在基礎結構中,基于“動詞詞組內主語假設”,“吃”是二位謂語,“十個人”作為域外論元,作為主語,位于VP的標志語位置,“一鍋飯”作為域內論元,作為賓語,位于VP的補語位置。
根據題元準則,即每個主目語都必須充當一個題元角色,每個題元角色都必須分派給一個主目語。謂詞對論元指派角色受局域條件限制。在VP短語中,動詞“吃”首先給補語“一鍋飯”分派題元角色,即“受事”,然后再在賓語的協助下一起給主語“十個人”分派題元角色,即“施事”。格理論從形式上提出對名詞短語的要求,即名詞短語在句中必須具備形式標記——格。句中的名詞短語應得到抽象格。動詞“吃”賦予“一鍋飯”賓格,“V”賦予“十個人”主格。
3.句法移位動因
第一步移位,移動對象“十個人”從VP的標志語位置移到TP的標志語位置,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擴充的投射原則EPP,即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
漢語的特征是“話題”優先,第二步移位中,移動對象“一鍋飯”從VP的補語位置移到CP的標志語位置,從主目語位置移到非主目語位置,其移動的動機是話題化,留下語跡與之同指。
漢語容納句中的話題化屬于wh-移位,移動對象的落點是CP的標志語位置,從主目語位置移到非主目語位置。
第三步移位,TP 通過復制一個TP,移動對象“十個人”嫁接在TP上,屬于外置成分,作為句末焦點。
漢語容納句的生成機制中,移動對象通過移位后產生語跡,語跡與移動對象同指,并產生語鏈,(一鍋飯,t)和(十個人,ti)。根據句法移位原則要求,一個成分一般是從右向左移動。從樹型圖看是由低層往高層移,必須確保移走了的先行成分能夠同指它在原位因移位而留下的語跡。在漢語容納句生成的樹型圖中,“一鍋飯”成分統制語跡t, “十個人”成分統制語跡ti。
語跡理論要求的移位是循序移位,通常是從右到左,“一鍋飯”從VP的補語位置移到CP的標志語位置,遵循從右到左,從下到上的原則。“十個人”的移位從線性位置看,雖然這里的移位是從左邊到右邊,但從層次結構看,移位仍然是自上而下,因此可以保證語跡受到先行成分的約束。
根據語鏈一致性原則,移位后,一系列的語法特征,如格、題元角色等都蘊含在語鏈中。格鑒別式要求每個名詞都要有格。在漢語容納句的生成中,如:“一鍋飯吃十個人”“一鍋飯”繼承了語跡t的賓格,“十個人”繼承了語跡ti的主格。
4.語用原則——焦點化
話題是舊信息,信息結構分布的語用效果是突出焦點。信息結構分布受語用限制,具有語用效果。語序隱含不同的問題,在不同的語境下,句中突出焦點。
三、結語
漢語容納句從表面上看,與UTAH和論旨階層相違背,但是在原則與參數理論框架下,本文對漢語容納句的生成機制進行推導,生成遵循句法限制條件,在話題化和焦點化的互動作用下實現。語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結構分布。漢語中的這種特殊句式是對理論的反饋和補充。
本研究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還具有經驗意義。漢語容納句是雙數量短語施事賓語結構,也可以運用于存在句、施事賓語句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Culicover,Peter W.Principles and Para- meters——An Introduction to Syntactic The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Haegeman,L.Introduction to Governm-
ent and Binding Theory.Oxford:Black-
well,1994.
[3] 丁加勇.容納句的數量關系、句法特征及認知解釋[J].漢語學報,2006(1):64-75.
[4] 陸儉明.“句式語法”理論與漢語研究[J].中國語文,2004(5):412-416.
[5] 潘海華,韓景泉.漢語保留賓語結構的句法生成機制[J] .中國語文,2008(6):5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