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俐 吳曉娜
摘要:本文力圖將現代教學理論中,創新教育的部分理論引入鋼琴教學,為業界提供鋼琴學科創新教學的理念,以期更多同仁關注創新人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將鋼琴的藝術教育同培養創新素質的人才相結合。
關鍵詞:鋼琴教學;創新教育;主體;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格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2-0100-03
鋼琴教學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當今全球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音樂教育哲學視野的持續拓展,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逐步豐富,21世紀的鋼琴教學在音樂的性質和價值內涵的不斷更新中面臨激烈的挑戰。如何使鋼琴教學更好地適應當今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鋼琴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開創個性為培養目標,以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開發為基礎,以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為宗旨,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和競爭力的教育。”[1]鋼琴教學以鋼琴為媒介,通過人與鋼琴發生的音樂行為,使受教者在將自身對世界,社會文化習俗的認知,人文精神與文化價值的追求,生活和情感的體驗,升華為一種創造力并凝煉于藝術作品,在傳導給聽眾和自身的過程中,達到創新教育的目標。在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對于創新教育的探索及實施,必定要受到來自哲學、音樂教育哲學認知體系及創新教育理論的指導。
從哲學的角度看,“任何創新活動都是相對的,創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2]基于傳統與創新的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系,探索鋼琴教學的創新教育無法回避對傳統鋼琴教學的對比與反思。鋼琴演奏的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對音樂符號的解讀,將鋼琴的演奏技術與作品的文化和情感內涵的理解相結合,進行音樂創造的過程。鋼琴演奏的創造性使鋼琴教學本身具有創造教育的特點,但傳統的鋼琴教學在這一創造性的訓練過程中重在技能的繼承,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中心;而鋼琴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是在注重繼承的同時,變技術的傳授過程為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解決教育對象——作為主體的人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
人類學的研究表明“人有著‘類本能的創造沖動,……人是有內在的自我發展的動因,外在地表現為他對當下自我發展狀況的不滿與否定,對更高水平、更完善發展狀態的企望和追求,以及實現這種企望之‘自我籌劃”。[3]可見人的主體創造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鋼琴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利用鋼琴學科的學習特點、規律及藝術的創造性優勢,在教師的主導下,將這種創造意識激發為創新意識,發展成以審視、思考、探究、批判和想像為思維特征的創新能力,在藝術的熏陶和能力的發展中形成優質的創新人格,提升生命的品質。作為一種超越式教育,它是鋼琴教學的創造教育特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升華,全面革新了鋼琴教學發展的價值追求。因此,21世紀鋼琴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應綜合應用藝術教育學、心理學、鋼琴演奏等理論基礎,確立音樂教育與創新教育相整合、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突出以現代教育理論提倡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本文認為“對主體創新意識的激發”,“對主體創新能力的發展”,“對主體創新人格的提升”構成了鋼琴教學的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同時教師創新能力的發展對主體創新素質起關鍵作用。下文將用傳統鋼琴教學與創新鋼琴教育的比較研究法對上述四部分進行論述。
一、對主體創新意識的激發
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它由創新需要、創新興趣、創新動機等組成。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準備階段,也是創新活動的前始與動力源。現代創新素質教育理論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4]這是因為人往往是因對現狀產生疑問,尋求并獲取解決問題的新手段、新知識,才使人類得以進步。因而在鋼琴實施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激活學生的創造本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學生的教學“主體”責任意識,引發他們學習的愿望和要求是激發其主體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
(一)激發式教學
傳統的鋼琴教學中,學生的教學進度和計劃主要由教師制定并指導其完成。激發式教學要求學生參與到計劃制定的過程中來,在教師制定了大的教學方向后,將計劃交與學生征求意見,容許學生調整教學內容,以此激發學生思考“我想學習什么?”“我能否完成?”“我如何完成?”,再將制定好的計劃交與教師商討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規劃教學進度,使學生認知到自己是整個教學內容執行的主體,對教學計劃的完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傳統的鋼琴教學要求學生在建立概念的過程中完全準確,不容許出錯。激發式的教學則給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對學生在概念掌握過程中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以發展主體鉆研精神為教學目標。例如:一位鋼琴家在課堂上以詢問的方式激發一位不善動腦的學生,肖邦《降b小調諧謔曲》開頭的動機表現的是什么?(此曲開頭動機是第一句問話,第二句響亮回答。)學生答不出,老師鼓勵她試著去思考,不要怕出錯,于是學生答曰,老鼠。老師抓住她的回答,邊示范邊講故事:“老鼠出現了,眾人喊打,一棒子,兩棒子,三棒子。”按傳統的思維模式,學生并未弄清樂曲應表達的內涵,教師應指出學生的問題所在。然而,鋼琴課創新教育的目的并非讓學生按既定的模式去掌握音樂,教師的責任是激發學生開始思考、開始感受、開始探求“音樂究竟是什么?” 讓學生在感受中學習音樂,在理解中創造音樂,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展,鼓勵并啟發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尋求答案,最終引導學生對音樂內涵及風格的正確理解及詮釋。
(二)設問式教學
傳統鋼琴教學的課堂操作以示范講解為主,教師通過口傳心授幫助學生在不斷的模仿中形成音樂和音響的概念,從而掌握技巧,獲得控制樂器的能力。運用現代創新素質教育的設問式教法改進了這一課堂操作,在教師聽完學生彈奏后,并不立刻用傳統的方式講授,而是就彈奏中的不足,諸如作品詮釋的風格、內涵、演奏技術及速度、節奏錯誤歸納成問題,給出線索和思路,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探索、研究的欲望及動機。
(三)延遲式教學
延遲式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新需求為目標。教師發現學生的彈奏問題后并不像傳統的教學一樣立刻解決,而是通過讓學生觀摩音樂會,旁聽教師對其它學生授課,在課堂上大量示范等方法,提示、引導學生注意和思考某些問題,在學生強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并產生急切的渴求解決之意時,教師再給予施教。同時激發學生將需求轉化為探索、解決問題的動機。
二、對主體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鋼琴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其對音樂作品的大量涉獵,對自己的發展有整體規劃,對音樂作品有獨立分析研究能力,對鋼琴表演有創造設計能力。因此,教師開發學生主動、創造性的學習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它可以使學生突破固有上課內容,擺脫依賴桎梏,獲取更大量、更前沿的音樂文化信息,在鋼琴表演過程中發展創新素質,為終生發展開拓潛能。
(一)遷移式教學
教師教授鋼琴音樂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作品聲音概念及演奏方法時,通過示范教演或音像資料加強學生音樂風格概念,然后讓學生對同類作品的演奏進行推演,證實概念的意義,學會知識的遷移。
(二)整合式教學
由于音樂作品不同時代、作曲家的個人風格不同,同一作曲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風格各異,教師用比較法幫助學生形成求異思維,于諸多演奏版本中,發現不同,通過從樂譜符號的分析中找出理性答案,進而將自己的理解,加上他人的多元創造整合,創設自己對所學作品的表演方案進行練習和演奏。
(三)研究式教學
將學習中的問題點變為課題、科研項目,幫助學生學會查閱、分析、歸納、總結。養成嚴謹的思維方式和獨立探究的研究習慣。此外研究式還指,師生就學習演奏中的問題設專題在課堂上共同研究解決。
三、對主體創新人格的提升
創新人格表現為強烈的創造動機,頑強的創造意志和健康的創造情感,是人創造性活動的內在動力機構,反映出創新主體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狀態。鋼琴教學的創新教育模式以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出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運用承載前人文化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化,提升學生的人格境界,促進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完成創新素質的內化,這也是創新教育的終極目標。
這一目標在鋼琴教學的創新教育中主要通過互動式達到。傳統型教學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互動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以如何尊重音樂作品文化內涵,創造出更好的音樂為統一目標,并將“師道尊嚴”的主、從地位變為師生互動的平等關系,雙方都本著尊重客觀事實(即誰有道理服從誰)的科學精神去探討音樂、確定音樂演奏的表達方式。著名鋼琴家傅聰在談到自己學習過程中對作品的理解與教師有出入時,“雙方就反復討論,甚至熱烈爭辯,結果是有時我接受了教師的意見,有時教師容納了我的意見,也有時歸納成一個折衷的意見……”[5]傅聰還說到老師“也吸收學生的見解和心得,加入他的教學經驗中去;可見他因為‘能取而更‘能予了。” [6]“能予”和“能取”的本質在于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的建立。在此之上,教師對于學生主觀感受的尊重,濃郁活躍、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對學生創造情感的激發,使學生在敏銳的感受和對精神人格的完善中,調動自己的認知、辨析、探究與創造能力,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創造個性和與社會有益的人文素質。
四、教師創新能力的發展
鋼琴教學中的創新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操作系統。在現代創新教育中,教師是鋼琴教學創新的主導,這要求教師改進傳統的口傳心授式的教學方式,以引導、組織、設計等創造性的活動來實現教育的目標,其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實施的結果。鋼琴教師的責任意識、反思和探索的創新能力是鋼琴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
(一)責任——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動力
教師的責任意識可使教師產生強烈的自我發展意愿,認識到在鋼琴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對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性,這不僅要對傳統進行批判的繼承和發展,而且要對現代教育理論中適合鋼琴藝術學科發展的觀念與教育手段進行取舍與整合創新。從而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學習、思考和研究,探索實施創新教育的各種手段,形成一種積極追求、不斷完善的教學狀態,外化為一種銳意創新的風格和氣度。
(二)反思——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核心
傳統教學多注重教師的演奏能力和傳授能力,21世紀的鋼琴教學更加強了對教師反思能力的要求。只有不斷進行反思,才能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自己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自我超越。
反思的標準應建立在新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培養上。這種反思包括1.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自我反思:每一節課結束后,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能因人而宜創設新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藝術創造力,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于今后的改進……2.在理論學習中進行自我反思: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自覺運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改革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使之適應培養創新素質人才教學目標的需要;3.在相互借鑒中進行自我反思:利用傾聽鋼琴大師及其他教師之間的公開課、音樂會,學習和借鑒他人優點,反思自己的教學,避免閉目塞耳、孤芳自賞而成為井底之蛙,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做到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
(三)探索——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手段
在創新教育模式中,根據每位學生的發展潛力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歷程中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是教師創新能力的原動力。事實上,一個具有創新意識、推行素質教育、培養綜合能力,深具創新型特點的鋼琴教育觀念的形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得失、提高認識。這種提高要求教師更新觀念、大膽創新,建立起新型的鋼琴教育理念并付諸實踐。
培養出中國鋼琴新一代領軍人物——陳薩、李云迪的但昭義教授,不止一次地談到自己“心里裝著一些課題”,認為“教學實踐無疑是重要的,但還要歸納思考。這就是毛澤東說的‘實踐——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和掌握規律性的東西,教起來就不會盲目,容易走上軌道,取得成效”。[7]憑著不斷發現、思考、創新、實踐的探索精神,這位15歲才正式學習鋼琴的教師,在國際鋼琴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足以說明鋼琴教學不應局限在“自己怎么學就怎么教”的傳統觀念中,應在更高藝術標準下,通過反思、探索,不斷創新,完善教學。
創新教育在鋼琴教學中的實施及應用是鋼琴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積極選擇。它以教師的創新教學為主導,圍繞著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在鋼琴教學中以多種多樣的,以創新教育為目標的隱含于創新教學方式之中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人格,引領學生走入更高層次的素質內化,實現精神境界的升華,這不僅豐富了藝術教育的功能價值,而且改變了鋼琴教學傳統的功能定位,是發揮其社會功能,提升其教育定位的必經之路。
責任編輯:郭爽
參考文獻
[1][2]徐輝.創新教育的理論及其哲學、人類學基礎[J].教育研究,2001(1).
[3]張立昌.創新 教育創新 創新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4).
[4]燕良軾.創新素質教育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5][6] 傅雷.傅雷家書[M].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2.
[7]謝長慶.中國鋼琴夢(二)[J].鋼琴藝術, 2005(4).
A Discussion on Making Innovations in Piano Teaching
Ling li Wu Xiao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roduce some theorie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to piano teaching , in hopes of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to piano discip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wants more and more colleagues can pay their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mbine piano teaching with cultivate talents who have the innovation spirit.
Key words:
piano teach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body; innovative spirit; innovative ability; innova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