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揚
[摘要]介紹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概念和優勢,針對我國目前實施總量控制的現狀,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X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206-01
在1988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國家環保局提出了同時實行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的污染控制對策,確定了由濃度控制向總量控制發展的方向[1]。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正式作為中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大舉措。二十幾年來,我國以污染物濃度控制政策,結合十幾年來的總量控制政策,初步遏制了環境惡化的趨勢,環境質量明顯得到改善。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環境承載的納污容量已經逐步縮小,甚至有的地區和流域已經沒有了某種污染物的納污容量。因此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總量控制概念和特點
(一)總量控制概念。總量控制是將某一控制區域(如行政區、流域和環境功能區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將排入這一區域內的污染物總量,在一定的時間段(通常是以一年為單位)[2],控制在一定數量內,以滿足該區域的環境質量或環境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總量控制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排放總量、排放地域和排放時間[3]。
我國的總量控制從管理角度劃分可以分三個層次:宏觀總量控制(目標總量控制)、中觀總量控制(容量總量控制)和微觀總量控制(污染源總量控制)。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二)實施總量控制的特點和優勢。總量控制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相對于濃度控制具有明顯的優勢。
1.總量控制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則。濃度控制管理的對象直接到每個污染源,是對污染源控制技術的具體要求。總量控制管理的對象是企業,是對污染源的整體控制,即控制企業的排放總量,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獲準的總量指標來排放,超過總量指標的排放則是違法排放或須要到市場上購買排污指標排放。
2.總量控制可以降低污染控制成本。總量控制由于只控制到企業,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去選擇成本低的削減污染的方式,或者發揮污染源集中處理的優勢,既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也降低了執法成本。
3.總量控制嚴于濃度控制。總量控制同時考慮到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和污染物載體的量,可以杜絕企業稀釋排放等不法現象,促進企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
4.總量控制更具有執行性。總量控制通常是以一年為時間單位,并且只管理到企業,執行尺度的放寬就會增加其可執行性。
5.總量控制的管理方式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為今后排污許可證的實施和排污權交易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我國實行總量控制的現狀
我國的總量控制還處于理論、方法研究和實踐階段,存在很多不足。
1.統計數據不全,排污總量底數不清。二十多年來我國環境管理體制是以濃度控制為基礎,現有的環境統計數據主要還是縣級以上企業,很多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沒有統計在內。因此為國家合理制定總量控制計劃造成一定難度。
2.環境監測數據不具有代表性。由于我國目前各級環境監測部門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監測技術路線不正確或不規范,質量控制措施不得當,監測頻次無法保證等均會造成企業乃至地區總量控制計劃制定與實際發生較大偏差。
3.總量控制流于形式化。各地環境管理部門對總量指標進行分解,層層確定削減目標,甚至強加于某企業。因此雖然形式上進行了總量控制,實現了目標污染物削減,但實際上污染物排放并沒有減少。另外,雖然各級環境保護管理部門也在積極推行總量控制政策,但是缺乏對新上項目申請的總量控制指標進行認真核實,因此常常導致已經沒有了某種污染物環境容量的項目得以審批。
4.總量控制政策缺少法律支持。雖然國家總量控制政策已經存在,但是很多地方還是允許一些生產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存在。工業園區、開發區等引進企業只顧及經濟利益,忽視了環保,時有未經過環保審批就開工建設投產現象,污染物超標排放,因此造成了總量控制政策的無法執行。
5.在線監測手段無法適應總量控制的需要。總量控制目標的制定、分解和落實、考核等都需要及時掌握污染物排放監測數據。因此污染源連續在線監測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在線監測設備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同類設備無法滿足不同行業類別的企業污染物的在線監測,況且國家沒有對該類設備的安裝廠家、運營廠家權責和在線儀器的比對頻率等做出明文規定,因此目前企業的在線監測儀器不能如實反映污染物的實際排放情況。
6.濃度標準管理與總量控制政策不相適應[4]。雖然我國目前已經逐步實行了總量控制,但是濃度控制還是在環境管理中占主導地位,體現在現行的排污收費體制是以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征收排污費的,阻礙了總量控制政策的進一步實施。
三、可行性建議
1.通過排污申報,結合污染源普查,全面摸清底數。2007年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基本完成,普查數據結合排污申報,可以獲得比較準確的底數,為制定準確可行的總量控制指標奠定基礎。
2.加強總量控制立法工作。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必須靠政府的執法行為來保障,目前我國在總量控制方面還沒有明確的、強制的法律法規。因此,加強總量控制立法是必要的。
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總量控制計劃的實施需要強化監督和管理,因此必須提高監測技術水平,提高數據、信息的傳輸能力,加大在線監測設備的技術開發、普及和驗收監管力度。政府、環保部門和企業等要對本區域、本部門的污染物總量控制情況負責,建立起相應的監督管理體系。
4.總量控制理論、方法還需進一步完善。我國有些學者已經對關于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污染物總量控制進行了很多案例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定量分配模型[1]。這些理論模型需結合總量控制實踐進一步完善,總量控制污染物種類還需增加。
5.污染源總量控制(微觀層次)迫在眉睫。對于非穩定生產或訂單式生產企業,如有機化工廠等,產品種類和產量均不固定,污染物種類和排放量不確定,且根據國內目前廢水處理工藝和成本狀況,許多企業存在稀釋排放現象,因此在提高在線監測設備技術水平的前提下,總量控制政策的制定和指標分配顯得尤為重要。
6.進行總量控制的宣傳,大力倡導和推行清潔生產。將總量控制的理念宣傳給環保及企業人員,使之正確理解總量控制的內容和意義。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從而實現總量控制目標。
7.總量控制的配套政策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應提到議
程并實施。
參考文獻:
[1]劉新斌,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動態與趨勢分析[J].江西化工,2006
(4):76-79.
[2]趙繪宇、趙晶晶,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法律演進及趨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1):28-33.
[3]劉新斌,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動態與趨勢分析[J].江西化工,2006
(4):76-79.
[4]孔祥瑜,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