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其娟 洪 玲
[摘要]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對能源的合理利用,對環境的保護是不可避免需要迫切討論的問題。同過對節能減排意義的解釋,對國內國外節能減排情況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的方法措施。
[關鍵詞]節能減排發展狀況措施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210-01
一、節能減排的概念解釋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能源的大量浪費以及環境的急劇污染。為了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環境以及生活發展所必須的能量資源,我們在現階段提出了“節能減排”這個非常有意義的措施。那么,什么是節能減排呢?節能減排在宏觀的意義上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節能減排的意義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與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密切相關。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管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依然是我們的主題,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也要主動承擔節能減排的國際責任。因為減少排放、保護環境是我們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要努力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目標,這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大貢獻。
三、國外節能減排的發展狀況
由于篇幅問題,這里只簡單介紹美國和日本兩個經濟發展大國的節能減排的政策情況:
美國2005年8月公布的能源新法案除了鼓勵美國本土的能源生產之外,從立法上提出了促進消費者節約能源,使用清潔能源的可行措施。該法案提出,在未來10年內,美國聯邦政府將向全美能源企業提供146億美元的減稅額度,以鼓勵石油、天然氣、煤氣和電力企業等采取清潔能源和節能措施。對于消費者,新法案推出了13億美元的個人節能消費優惠預算方案,鼓勵人們使用太陽能等。
日本的新能源政策規定,電力公司有義務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標是2030年以前,要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扶植成商業產值達3萬億日元的支柱產業之一,從而進一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度。在節能領域,日本是建立節能體制最完善的國家,相應的節能政策措施全面而細致,2005年日本環境省甚至提出改變上班著裝習慣達到節能目的的新措施。
四、節能減排的措施
針對國內形式和國際情況,節能減排要確實落實到實處,應該遵循以下幾點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調整和優化結構。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2.變革發展理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近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始終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成為文明提升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正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不斷強化,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沖突和緊張。節能減排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應把自然也作為主體,把自然看做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存對象,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延伸到自然界,這樣我們的政策才會既關注到人,也關注到自然,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改變GDP等于發展、重化工就是工業化等片面認識,改進對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實績的考核,使經濟增長方式朝著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
3.依靠科技,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加快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4.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反對和限制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奢侈浪費和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帶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促進綠色消費,最終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
5.夯實基礎,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
6.建立長期有效的制度保障。首先應建立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建立環境問責制,將環境考核情況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依據之一;探索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積極推動以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主的戰略環評,從發展的源頭保護環境;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擴大環境信息公開范圍。
7.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意識。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活動。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的節約意識。
8.政府帶頭,發揮節能表率作用。在節能減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將率先垂范。今年全國要推廣高效節能產品5000萬支,中央國家機關將率先更換節能燈。
參考文獻:
[1]陳慶修,節能降耗,必須行政和市場兩手都要硬[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8).
[2]馬玉榮,政協委員:以機制創新促節能減排,證券日報,2008.
[3]黃永輝,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概況[J].上海建設科技,2004(3):19~21.轉.
作者簡介:
鄧其娟,女,27歲,重慶合川人,初級職稱,專職教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