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摘 要:對許多農民工來說,多年來,外出打工已成為他們許多人的生活方式,打工所得是許多農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部需求萎縮,部分外向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被迫裁員或倒閉,引發大量農民工失業。文章闡述了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的沖擊和農民工失業后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并提出了如何解決農民工再就業,使之重新獲得工作崗位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風暴 農民工 就業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036-02
一、金融風暴對農民工就業的沖擊
1.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我國對外出口減少,對就業的拉動效應下降。隨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外需市場大幅度萎縮,出口受到強烈沖擊。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大批出口導向型企業訂單驟減,普遍開工不足或停產放假,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喪失了繼續容納龐大勞動力的能力,大批農民工紛紛失業,他們失業以后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崗位,只得提前返鄉。目前中國約有2.3億農民工,其中外出務工人員約有1.3億,有15.3%的農民工因金融危機失去了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這一農民工群體人數約有2000萬,導致進入市場求職的失業人員迅速增多。
2.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中小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導致農民工失業。在國際經濟形勢增速放緩,國內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下,2008年部分中小企業處于關閉、停產、半停產境地。據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中小企業倒閉。而目前我國約有75%的已就業崗位和90%的新增就業崗位來自于中小企業。沿海和中小企業是吸納農民工最主要的載體,因此,這些企業破產倒閉將直接導致以農民工為主的中低端勞動者失業。
二、農民工失業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1.農民工大量失業,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村消費。多年來,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一直是中國政府“三農”政策的核心。20多年來,中國農民收入逐年增長,2004年至2008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連續五年超過6%,2008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占40%,這是農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來的經濟下行,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勢頭驟然逆轉,同2008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農民務工收入大幅降低。其中,中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月平均工資降低28.7%;西部地區則下降13.7%。2009年上半年經濟形勢更為嚴峻,東南沿海諸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倒閉并裁員,農民工失業形勢短期內很難扭轉,未來一兩年農民工的務工收入必將繼續降低,這不僅使我國提出“到2020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使農村市場的消費也受到抑制。當前,許多出口型企業都在致力于由“外貿”轉向“內貿”,紛紛將農村市場作為其產品下一步的主要銷售市場,如果農民工的收入不能得到保障,也就意味著農村家庭的收入不能得到保障,那么通過刺激農村居民消費來拉動內需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2.農民工失業會加劇農地沖突。1998年至2004年,中國農村稅費負擔沉重,農民種地不賺錢甚至賠錢,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農民就把土地交回集體或轉包給他人,自己外出務工。農民工外出時并未把農地承包權放在心上,但是,2005年以后,中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增加各項農業補貼,增加了農地的吸引力。在外出務工形勢較好的年份,農民工索要承包地尚不普遍,而今農民工失業返鄉,他們發現,當初自己外出時主動交回集體的耕地,早已被集體另租他人。那些將原有承包地轉包給他人的農民工也發現,流轉合同尚未到期,要想拿回自己的承包地,短期內很難。在社會保障普遍缺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土地,農民工在失業后將面臨巨大的生存風險。所以大量的農民工失業返鄉,勢必造成農地糾紛。
3.農民工失業給社會治安帶來壓力。長期以來,農民工進城就業被看成是廉價的勞動力,與城市居民享有不同的待遇,他們以低報酬和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在城市拼搏,但在每次的經濟危機時期,這些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就會受到無情的沖擊。當他們失去工作以后,他們或者是想重新找到工作,或者是在等待被拖欠的工資,一時不能離開城市,如果這些農民工長期找不到工作,又難以維持生計,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當下的無助再加上原有的怨氣都可能在失去工作以后爆發出來,引發社會沖突,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另外農民工回鄉后,部分農民工由于長期外出務工,短時間內難以適應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安置和有效的引導,這將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壓力。
三、促進農民工再就業的對策
1.扶持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企業的正常經營是農民工就業的前提和基礎,而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又是吸納勞動力的重要場所。因此,政府應出臺政策,扶持鼓勵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盡量穩定職工隊伍,避免大面積的失業。首先,企業允許員工低薪長假,政府提供補貼保護就業崗位。減員對企業來說勢必導致一些優秀員工流失,進而沖擊原有的生產能力與技術水平。在目前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應該以休假替代減員,允許員工低薪長假。對于這些放長假的員工,企業要與他們保持聯系,一旦企業經營好轉,這些人是首選的熟練工,這樣不僅能使他們恢復就業,也能使企業以最低的勞動力成本進行生產。其次,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繳社會保險費,階段性降低醫療、工傷、失業、生育四項社會保險費率,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失業保險基金有結余的地區,可以使用部分失業保險基金對積極吸納就業的企業支付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保護就業崗位。再次,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增加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中小企業實行產業轉型和結構優化升級,鼓勵中小企業向專、新、特、精方向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增強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2.完善農民工的就業服務體系。(1)將農民工失業納入國家統計序列。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大量在中小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失去工作崗位,回鄉成為他們的一種無奈選擇。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及時了解本地區在外務工的農民工就業狀況和返鄉情況,加強對勞動力市場信息的監測和統計,將已在用工地穩定就業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體系,完善我國的就業統計制度。(2)建立全國統籌,改進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與接續辦法。現階段我國推行的社會保險基金區域統籌與農民工跨省區流動存在尖銳矛盾,農民工調換工作崗位后沒有辦法轉移和保持社會保險關系。一旦農民工失業,他們不僅沒有了收入,他們的社會保險也不能隨身帶走,并且,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滯后甚至是缺失,使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無法接軌,農民工在城市繳納的社會保險,回到戶籍地無法續保也不能享受相應的待遇。他們要么每月到所在的城市續繳保費,要么退保,退保只能退還個人繳費部分和利息,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并不退還。農民工退保收益只能拿到個人繳費的小部分錢,其社會保險的大頭社會統籌部分都留在了原來打工的城市,導致農民工既失去了繳保的大頭,最終也失去了養老錢。這既損害了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也是他們在繳社保時積極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應該建立全國統籌,改進社會保險關系轉移與接續辦法,使原來已繳社保的返鄉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能夠異地轉移與接續,讓農民工離開城市的時候,不僅能夠轉移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社會統籌部分也可以一起帶走。實現“錢隨人走,全部轉移”的目標,讓那些即將回鄉的農民工不因失業而退保,確保農民工能夠老有所養。(3)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各級政府應完善和規范就業組織和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在農民工流出地免費為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和發放相關資料,并在勞務輸出費用方面給予全免。在農民工流入地免費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和職業介紹,并以公益廣告的形式公告合法中介機構的地址和聯系方式,以方便農民工求職就業。
3.創造有利條件,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農民工常年外出就業,不僅受到城市現代文明的熏陶,而且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資金,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工當中那些精英者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不僅有助于農民工渡過難關,發揮他們的智慧和潛能,而且還能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在用地、稅費、信息、工商登記等方面給予返鄉創業農民工以最大的優惠和支持。對有技能、有創業意向、能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農民工給予小額擔保貸款,鼓勵農民工根據地方農業特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二三產業、生態農業,同時通過媒體提供市場信息咨詢服務,保證農民工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提高創業成功率。
4.加強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再就業。在我國全體農民工中,技術工人僅占25.5%,中高級技工及技師更是僅占其總數的2.3%。由于缺少相應的技能,多數農民工在外打工時,只能進入建筑、環衛、餐飲等對文化程度和技能要求較低的行業。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對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結合市場用工需求,我們應聯系職業學院、培訓學校對農民工開展免費的汽車維修、電焊、鉗工、烹飪等技能培訓,有目的地培養一批有市場需求的技能型農民工,并通過勞務中介機構,幫助他們重新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
參考文獻:
1.穆瑞麗.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應對.領導之友,2009(01)
2.欒樹.農民工失業調查:遠高于1千萬引發爭地暗流.僑報網,2009.
02.01
3.王甌翔.當前經濟危機下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決策咨詢通訊,2009(01)
4.朱勇.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切實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江淮,2009(02)
5.張喜亮,呂茵.老有所養:從“農民工退保”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學習時報,2008.12.17
6.史小今.鼓勵和推動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前沿
(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大慶 16331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