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軒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中國基礎教育在進入21世紀時采取的重要行動,它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是新課程的具體操作者,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通過近一段時間的教學,我認為新課程改革必須處理好如下幾對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教師應該是一個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對話教學的引導者以及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傾聽者。而不能作為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出現,教學中教師不能扼殺兒童好問的求知欲,不能磨滅學生探究世界的熱情和創造火花。一位教育專家指出,“真正的對話式教學中的對話,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發的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發生在雙方認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
這樣的對話不僅會使教育充滿著流動生成的變化美,而且會使師生實現心靈互動。一些教師簡單地認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就可以撒手不管,就可以從原來保姆式的角色轉變到現在放羊式的角色。我認為強調教師引導者的身份,絕不意味著教師就只能袖手旁觀。事實上,教師作為學生的參與者、組織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仍然有調控的責任和義務。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絕不意味著教師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不敢點撥、不敢提問、不敢講解。毋庸置疑,沒有教師的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就會因為流于形式而毫無實效。教師應在學生疑惑不解、爭論不休時發揮作用。簡言之,教師在教中學,要放手,而不放任。
二、正確認識讀與學生感悟的關系
“讀”是實施體驗感悟學習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課堂上,要讓學生進行有趣味的朗讀、有思味的默讀、有韻味的賞讀、有聲味的誦讀。通過朗讀、默讀,范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美讀、精讀、品讀、賞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促進知識的內化,陶冶學生的情操,開啟智能。通過讀,使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中,與作品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如,讀《桂林山水》一課,你會讀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好境界。教師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拿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在“讀”中尋路入境,與作品人物同行,與作者心靈同在;在“讀”中體味文章的情理,領悟作品的內涵,感受心靈的震憾。
總之,把握關系,掌握規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萊蕪市萊城區口鎮金城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