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華
中學數學教育新課程標準,是在充分吸收國際課程改革經驗和我國數學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制定的。貫徹中學數學教育新課程標準,對于改變當前中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將起到十分現實而積極的作用。廣大中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課改中去,迎接挑戰,與時俱進。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中學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必然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標讓我們數學教師由一個單純的“演說家”變成了身兼數職的“總導演”,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數學教師,必須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研究者。教師成為研究者目前已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趨勢。過去我們的數學教師對教材、教參有較多的依賴性,隨著課程綜合性、伸縮性的加大,一個中學數學教師如果只是滿足于課本知識的傳授,那么這對于學生還是教師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課程標準給教師留下了能夠發揮的廣闊空間,他們可以不拘泥于課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書,而且要會設計和開發課程。教師的工作對象是處于動態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標準的既定模式,教學工作必然是永遠充滿著未知因素,永遠需要研究的態度。
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墩n改》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掌握數學學科知識,還需要掌握數學教育理論、科學藝術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知識。只有獲得比學生更豐富詳盡的信息和資料,才能吸引學生多樣的興趣,應對新課程的教學。比如當前蓬勃興起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大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其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將教學引向深入。
二、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
《課改》中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是適應新課程的一項措施。教師與學生都屬于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真誠交流,讓師生關系成為培養學生人格健康與和諧發展的場所。以期實現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態度的全面發展。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把學生置于問題情景中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與自己已有知識的聯系,營造一個互相合作,激勵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圍。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表達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能力。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數學教師要具備信息技術運用,課程的設計、整合開發,廣泛利用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
《課改》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作出判斷,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結論的得出。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給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有些中學數學教師讓學生走上講臺,探索出了一條素質教育的新路子,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課改》中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學生的學習往往經歷感知——概括——應用的認識過程。學習過程都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障礙的過程,更是展示學生才華和個性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強調學習過程,就是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如在數學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教師不應該過早地給出結論,而要讓學生參與到結論的探索、發現、推導的過程,領悟其中的數學思想,使學生能主動地去接受這個結論。
貫徹實施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其目標就是要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落后狀況,使學生的數學素質、素養得到全面提高。我們廣大中學數學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觀,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為培養新世紀的高素質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