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玉
[摘要]電影名稱的翻譯不同于其他體裁的翻譯,但它也屬于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英文電影名稱翻譯屬于翻譯學專項研究一類。就其翻譯過程、結果來看,英文電影名稱翻譯應有四項基本原則,即:經濟原則、信息原則、文化原則、審美原則。英文電影名稱翻譯,還必須掌握幾項技巧: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和另譯等。
[關鍵詞]英文電影;名稱;翻譯
電影是一門藝術,不同于其他體裁作品,它通過多種信息傳播媒體作用于人的感官進而產生某種效果,因而電影名稱的翻譯也不同于其他體裁的翻譯,但它也屬于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英文電影名稱翻譯屬于翻譯學專項研究一類。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英文電影名稱的翻譯原則、翻譯技巧做幾點粗淺的分析。
一、英文電影名稱翻譯的四項基本原則
雖然電影名稱的翻譯有其特殊性,但與其他體裁的翻譯并非截然分開,而是有共同點。就其翻譯過程、結果來看,筆者認為,它應該體現為以下四個原則;
1、經濟原則
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們不僅是借助電影這一藝術形式達到豐富人們文化生活,促進人際間的交流,還要賺取利潤,也就是它必然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換言之,它必須具有商業價值。影片的經濟效益常在于名稱對觀眾的吸引程度,名稱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眾所周知,觀眾水平參差不齊,他們對名稱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譯名的可讀性是基本要求。如Sound of Music在臺灣曾被譯為“仙樂飄飄何處聞”就令觀眾頗為不解,后該片被譯為“音樂之聲”,已被廣泛接受。一些奧斯卡經典影片如WaterlooBridge譯為“魂斷藍橋”也已成為經典之作。
2、信息原則
電影名稱包含豐富的視聽信息內容。作為名稱,雖然客觀上要求簡練、整潔,但一個字、一個詞都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屬于哪類電影。如Pulp Fiction(黑色追緝令)。Meet the Parents(拜見岳父大人);A Rather EngHsh Matriage(鰥夫二重奏)。再如,The Third Man曾被譯為“第三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愛情旋渦里的三角戀,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實是指目睹一場兇殺的第三個目擊者,原譯名與實際內容相差極大。
3、文化原則
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譯被認為是最難翻譯的內容之一。關于“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翻譯理論家Baker說,“譯出語詞匯可能表達一個完全不為譯入語文化所知的概念,該概念或抽象或具體,可能與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甚至某種事物有關”。由此可見文化翻譯之難。影片是生活中或實或虛的反映,體現電影內容的名稱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給翻譯造成困難。體現文化內涵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文化詞、習語等。
4、審美原則
審美原則即翻譯本身具有藝術審美性和譯名自身的藝術審美性。斯坦納認為,翻譯是“一門不折不扣的藝術”。電影名稱的翻譯也是如此,因為它是譯者以被譯電影為依據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另外。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客觀上要求譯名具有藝術性,可供欣賞,引起共鳴。好的譯名傳遞著“美”的信息,常引起觀眾遐想。有先睹為快的強烈欲望。Gone With theWind。It Happened One Night,The Secret Agent~別被譯為“亂世佳人”、“一夜風流”和“間諜末日”,可謂其中的代表。從譯文可看出。譯名言簡意賅,字里行間傳遞了強烈的信息,且具有音韻之美。這是漢語文化的一大特點。要達到以上標準,譯者須有很高的漢語文字造詣。
二、英文電影名稱翻譯技巧
名稱言簡意骸,但信息量大,總攝全片內容。它們多以名詞、短語、簡單句出現,其中以短語居多。這就要求有很高的漢譯技巧,因為它們的上下文體現于影片情節中。常見的英文電影名稱翻譯方法有:
1、直譯法
這是最常見的譯法。在不違背電影情節、內容及不致引起錯誤聯想的前提下,以生動、形象的譯人語再現名稱。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西線無戰事),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但這種形式與內容都可直接對應的作品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等方面都達到對等,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如Ghost(人鬼情未了),講述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及微軟電腦公司創立者事跡的Pirates Of SilliconVaHey譯為“硅谷傳奇”。再如,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機)。
2、意譯法
如上文所述,很多名稱本身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譯難以體現其中精髓。譯者在綜合、分析、理解原片內容,風格、情節甚至于文體等的基礎上,對名稱進行創造性加工,將它譯成能反映原片特點的譯名,以實現其文化、審美、經濟等方面的對等。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Cuckoos Nest與杜鵑窩無關,它是個習語,為“瘋人院”之意,因此。該名后被糾正為“飛越瘋人院”。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為。牛仔”,是美國特有文化,與漢文化中的“牛郎”并無關系,但作為折中,“午夜牛郎”似可接受。再如,Butch Cassidy and theSandance Kid譯為“神槍手與智多星”,生動了體現了該片內容、情節,優于最早的“虎豹小霸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名稱本身雖然表示人名或地名,但卻是有意虛構出來的,且與電影內容有緊密的聯系。此時,若能音譯的同時,又能體現名稱的內涵,當然再好不過。否則。以意譯為佳。如,Cash Mccall(商海情深); Shane(原野奇俠)。
優秀的意譯名稱有很多,下面再舉幾例,以供欣賞:TheBest Years of Our Lives:黃金時代;Singing In theRain:萬花嬉春,雨中曲;Rebel Without a Cause:善子不孝誰之過,阿飛正傳; Lawrence Of Arabia:沙漠梟雄;Its a Wonderful Life:風云人物; Its Not Me,nsHim:冒名頂替; Big Bully:冤家路窄,等。
3、音譯法
很多名稱本身常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詞,在不致引起譯入語文化的曲解時,可直接將其音譯。如:Rocky:(洛基);Casablaca(卡薩布蘭卡)。但眾多例子表明,純音譯的例子很少,因為表示名稱的人名、地名多為國內觀眾所不知。由此應考慮音譯加意譯這一方案,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如Patton:巴頓將軍;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King Kong:大金剛等等。
4、另譯
以上譯法都難以實現對等時,或譯名是死譯、亂譯的結果,導致譯名晦澀難懂,可采用另譯。如,Earthquake最初譯為“地震”,給人一種科教片的感覺,與原片內容相距極遠。后譯為“驚魂奪命”較好地實現了對等。再如,Gia。Gia是名模Gia Carangi的縮略,若音譯,毫無意義,現根據故事內容,譯為“霓裳情挑”,Speed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列高速奔馳的列車上排除一顆定時炸彈的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與“死”全系于列車之“時速”,譯名“生死時速”可謂經典之作。上乘之作還比如:EntraIpment(將計就計),Playing By Heart(隨心所欲),Matrix(黑客帝國),The Duke(fL75富犬),WhileYou Were Sleeping(一見鐘情),It Happened OneNight(一夜風流);George Wallace(風云傳奇)等。
四字詞是漢語詞匯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以上譯例可看出,四字詞作為譯名使用頻率很高,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能立刻引起觀眾認同感。因此,四字詞的譯名往往有出奇制勝的效果,被譯者廣泛使用。
翻譯是從一種語言符號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符號的再創造活動。翻譯的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不可否認,當前名稱在這意義轉換的過程中,存在良莠不分的現象,但因各個譯者自身水平、經驗、審美觀點不同,譯名質量自有高低之分。但筆者認為,為充分發揮譯者的創造性,可允許多種譯名同時存在。第一、就翻譯的共時角度而言,這種解讀同樣作品由不同理解產生的詮釋或許都有其合理性,都有積極的一面,符合水平不同讀者的需要。第二,隨著歷史的發展,過去和現在人們解讀同一部電影時的審美標準也發生了變化。若非某名稱已被廣泛接受,將一些名稱再譯以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也是可接受的。當然經典的譯名已深入人心,若非確定有把握。改譯、另譯似已無必要。但譯名多了。為避免造成混亂,應在括號內加以注明。Gone With the Wind先被譯為“亂世佳人”。而后為“飄”,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