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力耘
群眾文化輔導的任務是輔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據輔導活動的客觀規律而確定,是各種輔導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也是衡量輔導質量和輔導效果的重要依據。輔導的內容是由輔導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決定的。體現為輔導工作根據社會一定的需求,對輔導對象身心進行教育和影響。輔導作為一項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實踐,必須確立明確的輔導任務。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各種輔導活動的方向,并予以正確地實施。
一、思想品德的輔導任務
(一)政治思想的輔導,主要是解決輔導對象的認識、立場和世界觀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施共產主義理想為目標的教育。在實施教育過程中,要培養輔導對象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最終目的是培養輔導對象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幫助他們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這是輔導活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務。從事群眾文化活動,是一項非常高尚的受人尊重和歡迎的社會活動。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會迎合低級趣味,隨波逐流,扭曲人格和自己的文化才能,就會消沉,放任,為一時挫折而沮喪,失去對事業的信心和對文化創造的追求和勇氣。通過輔導活動,讓輔導對象在一種積極進取的文化環境中建立起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自己的人生追求,使自己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合格人才。
(二)倫理方面的輔導
倫理方面的輔導,主要是培養輔導對象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質的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黨和政府非常關注和重視的一項全民教育。正是因為它對社會的進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又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我們黨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建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后,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目標。要求深入扎實地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營造祛邪扶正、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這項全民教育是全社會的行為,范圍廣、時間長,所以說也就更適應于群眾文化輔導活動。輔導教育的意義,就是要努力培養輔導對象的一種內在的自覺性,使他們的道德行為在人際關系的交流中得到發展和提高。把對高尚道德品質的仰慕變成他們發自內心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追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努力地塑造美好的心靈。諸如尊重別人、胸襟坦蕩、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無私奉獻等品質,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等所有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群眾文化輔導中予以實施。使輔導對象具備高尚的優秀品質,充實而廣闊的精神世界,這對于一個人的人格塑造和全面發展,都將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三)文化修養方面的輔導
政治思想的輔導、倫理方面的輔導,雖然都有著十分明顯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作用,但它們不能代替群眾文化輔導的任務。因為群眾文化輔導除了承擔社會的共同任務外,還具備與直接目的相聯系的特殊任務,這就是培育輔導對象的文化修養。文化修養是指輔導對象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個人心理和行為的自我鍛煉、培養和陶冶以及由此而獲得的文化知識、技能和才能。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審美創造過程,參與者必須要以一定的文化修養作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有效地去審美或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輔導為文化修養的鍛煉提供了條件,而且特別能夠培養文化修養的能力和品質。但文化修養的提高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必須持之以恒,終生努力。文化修養對于輔導對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修養,才能有正當的審美趣味,才能自覺地參加群眾文化活動,并在創造和享受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修養,才能去辨別生活中的美與丑,才能以正確的人生態度去對待現實,而且還會不斷地去創造美的生活。總而言之,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對個人對社會都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二、文化技能的輔導任務
文化技能,是指人從事某項文化藝術審美活動的一種行為方式。正因為是文化技能,所以是包含著智力活動技能和操作活動技能兩個方面。智力活動技能是屬于人的大腦的,必須通過操作活動才能夠表現出來,應該說是審美操作活動。它對于文化技能的發展具有更為直接、更為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創造性審美就更是如此。操作活動技能是培養輔導對象掌握技術、技巧的能力,順利地完成某項文化審美創造活動的熟練的行為方式。
對群眾文化技能的輔導,首先要培養輔導對象的主動性。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輔導對象,在看、聽、想的同時也就是文化藝術的審美操作或制作的行為,他們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而是要積極地參與,在自我表演、自我創造、自我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這就是培養輔導對象的主動性。其次,就是實踐性。文化技能只有在審美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訓練才能夠逐步地培養起來。比如說對某一藝術門類非常喜愛,但不掌握其技術與技巧,那么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文化審美活動,更不可能有高度的文化審美才能。掌握技能就必須親身實踐,長期實踐就必定會提高技能。文化技能的輔導,必須要依附于一定的物質形式,借助于一定的載體來進行。不同的文化形態、不同的藝術門類,需要不同的物質材料。如繪畫書法藝術,則需要筆、墨、紙、硯和顏料等。幫助輔導對象熟悉和掌握這些物質材料,正是文化技能輔導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要使輔導對象掌握一定的活動內容所使用的工具。如繪畫書法使用的筆、音樂演奏使用的樂器、攝影藝術所使用的照相機、攝像機,等等。而最重要的則是使輔導對象掌握創作的規律和技巧。不同門類的藝術審美活動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創作規律和技巧,需要輔導對象不斷地去鉆研才能夠掌握和提高。在實施文化技能的輔導活動中,要培養輔導對象的興趣。
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自愿的行為,沒有任何強迫的因素。所以,參加與不參加恰恰是人的興趣所致。由于輔導對象文化素質的不同,興趣在他們身上的反映也就不同。有的人可能因為操作過難而望而止步,有的人可能因為操作過俗而望而生厭。因為一開始他們是因為有興趣才主動接受輔導的,而這種興趣又并非是牢固的、持久的。當輔導對象生厭生煩之際,興趣的培養與發展最重要。興趣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輔導的深入而深入,隨著輔導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培養興趣階段,最能激發興趣的應該是通過輔導活動讓他們產生愉快的情緒,滿足的感覺和自信心。這就要求在輔導內容的安排上,輔導形式的選擇上都要適合輔導對象的需要,通過輔導內容使輔導對象開闊了視野,學會了技能,提高了審美鑒賞力。只有這樣,興趣才能鞏固和深化。
操作訓練是提高文化技能實質性的訓練階段,也是文化技能輔導中最為關鍵的階段。這是一個漫長、機械、枯燥、乏味的學習進程。對輔導者和輔導對象來說,都會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和約束力。一個動作和一個節目的反復訓練,都需要輔導者和輔導對象的較大的忍耐力。要提高文化技能,這個過程是省略不掉的,但可以遵循規律,講究方法,爭取事半功倍。首先,輔導者對輔導對象所做的示范動作必須準確,決不能含糊。因為這是輔導對象模仿的范例,是形成動作定型的樣象,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來源,動作速度必須適中,輕重緩急,舉止清晰。其次,是動作要領的講解要準確。提示輔導對象觀察動作的要領和分析動作的結構,提高輔導對象在模仿過程中的理解力。指導輔導對象在操作訓練過程中更加準確有效地完成動作。在輔導者的示范過程中,要采取整體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結合的原則,幫助輔導對象了解動作的全貌和分解的技術要求。在實際輔導中,有些輔導對象對整體動作中的某一個環節總是不順或不準確,這時,輔導者就應該把整體動作分解開來,按照動作形成的順序、輕重、難易等一點一點地講解清楚、示范清楚。讓輔導對象清晰地察覺到動作的結構和重點特點。這種常見的“毛病”主要是出現在過渡動作中。因此,分解輔導的主要內容也常常是在過渡動作中。在操作訓練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技巧,輔導對象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后,也就是具備了一定的表現能力。這種技巧的積累,還需要長期的鍛煉,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才能形成和發展。以上各主要環節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相互作用。輔導對象只有在興趣的推動作用下,在掌握文化技能、技巧的基礎上才能激活自身的素質、修養和創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