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電視文本與文字文本在傳播方式上因其介質的不同,而呈現出表現形式的不同。而在精神生活中,參與媒介活動中的受眾心理、思想運作、價值觀念、接觸頻率的不同而表現出眾多的差異性特征。在敘事結構上,因其時代特征和價值形態的特征也表現出差異。本文試圖從這些方面來比較電視文本與原著文本傳播方式的差異。
一、傳播介質的不同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指出:印刷媒介強調的是視覺,因此,它影響了我們的思考,使思維變成線性的、連續的、規則的、重復的和邏輯的。①日本研究電視文化卓有成效的社會學家藤竹曉則指出:由于電視帶來的“視覺和聲音對現代人的感覺器官產生的各種影響所引起的沖擊,非線性邏輯必將占著優勢”。②我們可以從兩位傳播學家的觀點中,清晰地看到電視文本的非線性傳播方式和印刷媒體的線性思維。
印刷文化產品,具體表現為一個個文本,每一個文本,都有一個議論、分析、說明、求證的中心命題。電視文化是以圖像為基本符碼的,因而圖像邏輯或視聽思維就構成了它的邏輯基調,它有其特殊的視聽語法規律。③比如同樣是以表現悲情為目的,在原著中可以通過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來加以強調。但是電視是一種視聽語言,傳播介質的不同,表現出來又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和傳播符號,比如通過下雨天雨的鏡頭來呈現,通過鏡頭色彩的明暗變換來呈現。這一點在電視劇《笑著活下去》中展現頗多,通過多個雨天的鏡頭來突出悲情。又如在電影《甜蜜蜜》中,我們發現,為了表現主人公所處的地點是在美國,是通過聲音和畫面的符號性來呈現的,充滿了美國意味的說唱曲調,以及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讓觀眾明白,故事的地點是在美國。而為了表現這種愛情的純真和浪漫,劇中也加入了鄧麗君的歌聲,當悠遠的旋律響起,在電影院中,觀眾自然會被這種符號所打動。該劇是90年代上映,鄧麗君的歌聲能夠引起眾多人的共鳴。這種符號語言的運用,是恰到好處的。但是如果換成是紙質的小說,或者劇本,就不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呈現。在多處地方就要加以說明環境的變化,而心理描寫的幅度就會增加。
根據統計,1980年全國有電視臺38家, 到1998年, 全國無線、有線電視臺已達740家, 而且中央、省級電視臺大多以衛星傳輸方式覆蓋全國。就全國而言, 我國電視人口覆蓋超過85%。④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電視的普及率,以及電影院的普及率也在日益增多,隨著媒介權力的移位, 文學的文本傳播情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電影、電視成為了文學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文藝藝術類的書籍的傳播空間在慢慢發生著改變。
二、敘事結構中的差異
電視的聲畫語言決定了敘事結構與文本語言的不同。例如在科技知識類的傳播過程當中,報刊雜志類的報紙就會有倒金字塔的結構,最后會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來向觀眾傳達這一信息。如果作為一檔科普類的節目,懸念的設置在敘事結構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一味地向觀眾說明其中的科學原理,則會喪失大量的受眾群。比如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科技之光》,從開辦至今維持了長久的時間,節目組的記者在電視的敘事手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科普常識怎樣去結構成一個完整的具有情節性的故事,成為了編導們每天思考的問題。比如在一期節目《雙潭記》中,為了說明潭里的水由渾濁變清澈,又由清澈變渾濁的過程形成的原因,編導在前面設置了一個懸念,并列舉了眾多可能的原因,同時引入第三方視角來發表對此事的看法,最后給出鏡頭是用專家的觀點來解讀形成的原因。但是在報紙的報道當中,如果是民生類新聞,則側重于奇觀的報道,運用描述性的語言;如果是科技的報道,則側重于地質知識的深入挖掘。
三、受眾培養過程中的差異
電視以及電影的普及讓大眾接觸名著等的頻率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這種電視文本的傳播打破了受眾文化程度的門檻,而成為了普及文化的一種工具。然而電視語言對于文學作品的編碼是聲音和圖像,觀眾的解碼過程是建立在虛擬的場域之中,但是這個場域所呈現出的偽現實感與觀眾又是最為貼近的。但是電視的制作者在進行編碼時,給了觀眾一個標準化和程式化的任務形象,而剝奪了觀眾的想象力,于是使得每位觀眾都成為這種符號暴力的承受者。紅樓夢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觀眾普遍接受了林黛玉、賈寶玉的熒屏形象,而不會再去根據原著所描述的形象加以想象。受眾的個性和自由,以及想象的空間被圖像化和音頻化的標準形象所扼殺。于是電視成為了一種文化的消費,在這種消費中,觀眾成為了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久而久之,這種創造力也會被消費的依賴感所漸漸磨平,而成為了忠實的文化產品的守護者。
不管是哪種思維方式下所建構的文化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優勢所在,要正視這些優勢和劣勢,并在大的媒介環境中,保持足夠的理性,讓文字文本和電視文本更好地服務大眾。
注釋:
①見賽佛林,坦卡德.傳播理論[M].華夏出版社,2000 :296 .
②滕竹曉.電視社會學[M].安徽文藝出版,1987:172.
③胡瀟.媒體文化與思維方式——論印刷文本與電視圖象的邏輯特質[J].湖南社會科學,2002(1):23.
④徐丁林.高科技時代文藝生態的新變[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3) : 16 - 17.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