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娟
大學科研團隊是具有共同目標、形式靈活、有優良的團隊合作精神、并且具有明確制度的組織管理模式。大學需要建設科研團隊,需要教師發揚團隊合作精神,走共同發展合作多贏之路。大學中的科研團隊大體上有三種形成模式,即“自發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應根據不同團隊的形成方式,采取恰當的措施幫助團隊進行建設。同時,為了保持大學科研團隊運行良好有效,應該建立健全團隊內部的管理運行機制。
一、團隊與大學科研團隊
“團隊的概念來源于企業,是在經濟信息化沖擊下,西方許多企業逐步摒棄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傳統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以團隊為核心的扁平式過程化的管理組織模式。”現在,“團隊是指才能互補,并愿意承擔共同責任,同時樂于為統一目標而奉獻的少數人員的集合。”一般來說,高效的團隊都具有明確的目標,其團隊成員能夠達到良好的溝通,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如今,團隊管理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大學也不例外。眾所周知,大學教師是高校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高等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在人才強校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大學在加強引進和培養教師的同時, 引入了團隊概念,開始關注科研團隊的建設。大學的科研團隊應具備如下四個特征:
(一) 具有共同的和明確的目標。大學科研團隊的組建一般有很強的目的性,如某些基礎領域前沿性研究或大型國家攻關項目,像這種類型的科研團隊,一般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目標。而且,團隊明確的目標有利于團隊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形成合力,便于團隊工作處于領先地位。
(二) 采取靈活多樣的組成方式。大學在組建科研團隊時,其團隊成員可以采取靈活的組成方式,可以根據項目的需要來組合。其團隊成員既可以是由同一所大學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大學相關學科的教師共同組成,還可以走出校園到企業、公司聘請有關的專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圓滿地完成科研項目。而且,在項目結束以后,團隊可以自由地解體或者重新組合。
(三) 形成有效的溝通方式和優良的團隊精神。由于大學的科研團隊由多學科方向、多類型人員組成,為了確保其有效運行,往往需要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 應鼓勵團隊成員傾聽、積極回應他人觀點,對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興趣和成就,以此確保團隊的高效運作。團隊成員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是團隊精神的核心,只有團隊成員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才能順利實現團隊的目標。
(四)制定明確的制度、提供良好的設施。同企業一樣,大學科研團隊良好的運作依賴于有效的制度支撐,否則就會無章可循。與此同時,大學也應該大力支持、積極配合,提供先進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
二、大學科研團隊建設的意義
大學的基本功能是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大學是傳播知識的場所,更是創造知識的圣殿。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現代科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學科間不斷交叉和相互融合,知識的創新更需要多學科、跨學科的合作,這就要求大學的科研活動不單是個體行為。還應是團隊行為,如果在大學的學科中,沒能建成相應的科研團隊,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能團結本學科教師和資深的學科帶頭人,沒有能將學科中的教師凝聚在最佳學術方向上,那么這樣的學科是難以發揮重要作用的,是難以實現大學的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宗旨的。
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課題研究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性,涉及面寬,工作量大,這都不是哪一個教師能勝任的,即便在某些可以單獨從事研究的學科,如果采取大家互相配合、合作分工的團隊方式,其研究也會更深入,研究成果也會更豐富,比“單兵作戰”更具優越性。
而且,大學的團隊合作能夠提供深層次的知識信息和組織信息共享,營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環境,做到人盡其才,使每個團隊成員的智慧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實現團隊目標。因此,大學需要建設科研團隊,需要教師發揚團隊合作精神,深層次地、交叉地進行學術研究,走共同發展、合作多贏的學
術研究之路。
三、如何建設大學科研團隊
大學團隊的組建根據其構造和性質的不同,筆者通過觀察、分析認為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種模式,即“自發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所謂“自發型”,是指當某個學科由于長期的歷史沉淀而形成了非常好的學術氛圍,同時也出現了大師級的學科帶頭人的前提下,該學科的教師自覺地向他靠攏,形成團隊,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模式。第二種模式是“利益型”,指當學科中的某個教師獲得了項目和資金,該學科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師為了完成發表論文的任務或實現其他的各種利益,會主動向這個“帶頭人”靠攏,形成團隊,進行該項目的科學研究,這種團隊一般來說會隨著項目的結束而自動終止。當前我國高校大都比較重視科研,無論是評定職稱還是各種經濟利益,都以科研為導向,因此,“利益型”的團隊比較普遍。最后一種模式是“被迫型”,指學校為了整合教師的合力,運用行政力量將不同或同一學科中的一部分教師組成團隊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模式。
如何使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大學科研團隊有效而良好地運行?就是要根據不同團隊的形成方式而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團隊進行建設。
在第一種模式的科研團隊中,由于其在形成過程中已經具備了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其團隊非常穩定,同時也有明確的學術方向,所以在保持其良好運行時主要是注意對其新進團隊成員的培養。團隊領導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新成員融入團隊,而新的團隊成員也應該抓住機會,以開放的心態加快融入團隊的步伐,新老團隊成員在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團隊的智慧,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過程中發揮各自優勢增進團隊力量,保持團隊穩步向前發展。
在第二種模式的科研團隊中,因為其在形成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常常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表現為貌合神離。團隊成員之間實際上是相互獨立,在資源、信息、思想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要保持這樣的科研團隊的良好運行,主要是要形成合理的組織建制,有效的溝通方式和良好的團隊精神。在這種模式的團隊組建中,各成員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功利性很強,如果沒有合理的組織建制,沒有良好的溝通環境,將不利于團隊目標的實現。同時,在合作過程中應該通過開展集體活動來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第三種模式的科研團隊中,團隊是由學校行政力量干預硬性形成,因此團隊成員之間相對缺乏溝通和了解,增強其科研團隊的凝聚力是保障其良好運行的關鍵因素。“提升團隊的凝聚力,主要從增強學術內聚力、提高文化維持力、降低人際離散力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盡其所能地營造團隊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讓團隊成員感受到通過團隊的合作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科的發展,同時能夠使自己的優勢最大化地得到發揮。其次,通過引進或培養團隊中的學術權威,保持合理的團隊結構,提升團隊整體學術水平來增強科研團隊的學術內聚力。再次,通過培養團隊成員堅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強團隊成員的毅力和意志,營造團結、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圍來提高科研團隊的文化維持力。最后,通過開展各項集體活動,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坦誠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員之間的各種矛盾,消除誤解來降低科研團隊的人際離散力。
無論根據哪種模式組建的大學科研團隊,為了保持其運行良好而有效,就必須建立健全團隊內部的管理及運行機制。
“團隊內部的管理及運行機制,是團隊成功發展的關鍵,應確保大學科研團隊作為一種學術自治型單位,必須擁有一定量化的資源,并掌握配置權,在資助經費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殊政策,給予團隊較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
在建立健全團隊內部的管理機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保持團隊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激勵機制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著手:物質性的激勵要可量化、可操作。在考核、評職、津貼發放、獎勵等各種利益調節中鼓勵學術團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物質激勵外,還必須注意精神激勵,要注重團隊成員的個體成長,業務提升,以及增強齊心協力共同合作的團隊精神。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團隊成員在職稱晉升中論資排輩現象的發生,應根據不同團隊成員貢獻的差別建立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
在大學中進行科研團隊建設,發揮團隊作用,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是培養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學生的需要,也是大學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的需要。只有明確大學團隊的概念,深刻理解團隊建設的意義,了解大學團隊的形成和建設中的問題,才能真正建立起運行良好和有效的大學科研團隊。
參考文獻:
[1]Peter F. Drucker 著.未來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師關于管理的新思維與新技巧[M].李小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紹莉,田靜.大學加強學術團隊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
[3]余斌.高校教師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進[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李明.試論高校科研團隊的管理與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5]馬二軍.關于構建學術團隊與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8(2).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