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迅
【摘 要】“形象教學”是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基礎,以情感為動力的一種教學策略和方法。以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和良好的近新知識點的聯結,用符合學生最近思維發展區域的生活情景,激起學生積極的良好的,有推動作用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有效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取新知識。實踐證明以形象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易于激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形象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情感是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益的動力因素之一,適度的情緒興奮性,可使人的身心處手活動的最佳狀態,能促使人積極地思考和成功的解決問題,進而推動人有效地,創造地完成任務。”快樂、祥和、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和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對人的創新思維具有擴展、強化的功能,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構建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激起學生積極情感的體驗,能夠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形象教學”是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基礎,以情感為動力的一種教學策略和方法。以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和良好的近新知識點的聯結,用符合學生最近思維發展區域的生活情景,激起學生積極的良好的,有推動作用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有效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取新知識。“形象教學”實踐證明:以自己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設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尋找新知識點的原型,來引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易于激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形象教學”從學生的個性張揚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如果所學新知識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原型(即知識體系的實踐模式),那么教師引領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新知識,就更容易讓學理解和掌握,大量事實證明:知識是通過人們長期對生活內容進行總結、提煉后最終形成的。因此,任何知識點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形象教學”就是教師設計程序讓學生根據新知識特點,引領學生反應或尋找符合自己心里特點的,自己熟悉的近新知識的知識“原型”(實踐模式),對反映的符合思維發展且又符合新知識形成的最近的實踐模式(建成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的知識點)進行探究學習。在形象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只是學生普遍認知的生活事例,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情感,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實際反應的還是他自己熟悉的情景,因而,每個學生的反應因人而異,通過合作、探究、交流構建起的新知識模式仍然是具有個體性的。因此整個教學應該是具有相對的開放性。處處根據學生自我反應的生活情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的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展示自己的個性才能,從而根據個性化的情景反應解決問題。整個教學探究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生活情景的個性展示,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獲取新的解答方法,形成碰撞的火花,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使學生對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不受約束,使學生產生原始的創造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創新的能力。
二、從強調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結合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形象教學不僅強調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過想象、操作實踐來學習新知識,還要通過這一過程來指導運用新知識。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過程是從生活實際中選擇符合認知新知識的客觀的、實際的實踐模式來認知和理解的,將新的特征進行主動與實際、客觀的模型進行組合,重新建構并生成具有新知識特點意義的實踐模式,進而個性化地掌握所學新知識。在整個過程中,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引起、激活學生記憶中與新知識結構相關的客觀實際的模型聯系,使學生從記憶中提取客觀的實際的模型表象,并呈現于視知覺中,就如頭腦中有一屏幕一樣,把已有的近新知識特點的實踐模式投影于腦屏幕上,進行實際的操作、修改,與新知識進行整合,最后順應成新的賦予了新特點(新知識)的客觀的、實際的新知識的實踐模式,即新知識表象。學生在學習時,實際也是在想象運用舊的知識。形象教學關注的是個性化的既有經驗,從既有經驗中提取的近新知識形象的實踐模式,選擇的實際經驗模型受已有知識經驗所左右。實際經驗模型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實際生活中活動操作事例的表象或者是現場的操作實踐活動,只是所提取的表象或現場活動的范例是曾經在生活中存在過的或操作過的活動,為了新知識的學習理解而重新以表象的形式在腦屏幕中進行操作修改或者現場重新操作一遍,在操作、修改過程中,有的是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修改過的路徑,其現場的活動過程也是對原有知識體系的運用實踐過程。因此,形象教學策略是學習與運用知識相結合的教學策略,而且在學校與運用時學生是按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和理解來進行的,而每一個學生所提取的實踐模式都是相異的,是自己所理解的。在學習、運用中新、舊知識的整合、順應過程實際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過程。他的創新、創造體現在不同的實踐模式(實踐活動或活動表象)中按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個性特點去整合、修改順應新舊知識,形成新的活動方案和活動表象,整個過程大多是伴隨“想象”完成的。因此,形象教學策略是學生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中主動培養了創新、創造意識和能力。
三、從操作實踐的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形象教學”是利用生活中現實的實踐活動或事例、鮮活人的具體“形象”(①意為人或事物的具體形狀、形態、樣子;②意為有語言提示或回憶激發人思維在大腦里浮現的生活圖景,這類形象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某種感染力,是具體生動的圖像,稱為“表象”。)進行現場感知分析理解和想象在腦屏幕中呈現表象進行再感知分析理解為主要手段的新理念下的教學策略。這兩種分析理解學習新知識的操作模式均離不開對生活實踐活動的再操作修改,對新知進行整合順應形成賦予新知識特點的新的實踐活動模式。教師的工作是運用“畫、演、做、影、說”的策略去“引起”和“激活”學生的想象,提取既有經驗進行“現場”和“想象”的操作分析,因此,整個教學對學生記憶的經驗(包括知識基礎和實踐經驗),是教學新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是拉動課程學習前進的動力,學生對問題的操作實踐探究是其經驗生成和形成新知識增長的過程。在操作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將運用大量的近新知識的生活素材,根據自己的個性品質加以創造性地整合創新,以達到新舊經驗的個性化順應,形成具有個性化的新知識模式。有時,在操作實踐中易于激起學生的靈感,產生新的課堂生成,形成一道道美麗的創新“圖景”和創造性解決問題“意外通道”,使操作實踐引發的創新創造過程更具理想化。現場對經驗的再現操作和想象化表象性操作修改在教師形象化的“引起”與“激活”中形成,學生的形象性操作實踐需要合作和交流來進行。
四、從形象反應的個別性、思維的獨特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形象教學”中不只強調教師用實際生活中的事、物、活動等“引起”和“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強調學生反映和提取既有經驗的近新知識的事、物、活動場景等。這里學生反應或提取的形象首先是要與新學知識有必然的聯系,且可通過對反應或提取的形象進行修改可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或新知識結構,而學生所反應或提取的形象是學生自己熟悉的或自己所理解的,具有其個體差異性,“千個讀者就有千個哈姆雷特”。這一過程實際是學生對新知識在教師的引起和激活過程中形成的個性化的解讀與已有經驗的個性化的再創造、整合過程。修改、整合、順應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形象思維的過程,由于形象反應與提取的個別性,因此,其思維也有其各自獨特的一面。這一過程亦可以“主體運用個性形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對研究對象的有關形象信息,以及貯存在大腦里的形象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比較、整合、轉化、順應),從而從形象上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整個過程是從已知形象出發創造有新知識特點的新形象的過程。因此,形象教學中形象反應的個別性,思維的獨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個別化的創新、創造能力。
五、強調引領學生展開現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礎上,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主要處理圖形(既形象)的信息,即以直觀
形象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頭腦中的表征,而不是詞或者符號”,“形象教學”中學生學習新知識,首先是通過教師形象教學方法的“引起”和“激活”,通過想象才能反映和提取既有近新知識特點的經驗形象,再通過對提取或再現的形象進行想象,在表象中進行修改創造,賦予新知識特點的新形象。
心理學認為: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科學家的各種發明創造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創造發明的翅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擦亮學生想象的火花,對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形象教學中強調通過形象的“教”和學生形象的“學”,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新知識與既有知識經驗有機整合、順應形成新知識形象,積極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萬興.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完全手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1.
[2]徐巧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新華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