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萍
摘要:本文就培養學生的同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探究欲望,從怎樣使學生敢問、想問、套同三個方面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和具體做法。
關鍵詞:激發;學生;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0(S)-0019-1
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自主地提出一個問題比教師提出十個問題更有意義,更能激發其創新思維。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那么,在物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1、努力營造“教師一學生”及“學生一學生”間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教學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變師道尊嚴為教學相長,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營造以人為本的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才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培養學生敢說敢問的習慣。老師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尊重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消除“我提出的問題是否過于簡單了?”“有沒有研究價值?”“會不會被同學譏笑、被老師批評?”等顧慮,更好地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參與的愿望、勇氣和熱情。
2、教學中設法激趣。創設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誘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沖動
創設情境,目的是促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未知的知識產生激勵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引發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節時,可先通過一些有趣的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經驗與事實相悖的實驗現象面前,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在實驗、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比如對著喇叭口向下吹氣,把手移開,乒乓球會掉下來嗎?用吸管從兩個乒乓球中間吹氣時,兩個乒乓球的運動方向如何?當用吸管靠近一個乒乓球外側吹氣時,它又向哪個方向運動?通過觀察討論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提煉出“乒乓球為什么總是向空氣流動速度快的一側運動呢”這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同樣能享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3、引導學生觀察、質疑、釋疑。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
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從熟悉的現象中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維的撞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例如在“壓強”教學中,為提出“壓力作用效果是否和受力面積有關”的問題,可提供給學生一定的素材作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背景:如提供一幅照片,在寒冷的北方,有兩個小孩在厚厚的雪地里玩耍,一個穿著棉靴,一個踩著寬寬的滑雪板……針對這個情景,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兩個小孩對雪地是否有壓力?”“為什么穿棉靴的孩子的腳印要比踩滑雪板孩子的滑板壓痕深?”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提出:“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積有什么關系?”這一新的問題。
在實驗中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例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很難使學生聯想到燭焰通過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與物距和焦距的大小有關。當在學生發現像的大小會隨物距的變化而變化這一規律,享受快樂的同時,老師及時在光具座上換上焦距不同的另一凸透鏡,學生立即驚奇地發現,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從而引發學生聯想到: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否還與焦距的大小有關呢?……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會覺得其樂無窮,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欲望也油然而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讓我們的學生“敢問”、“會問”,在“問”中求知,在“問”中創新,讓我們的課堂會越來越因“問”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