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占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改變我國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毙1菊n程是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能否開發利用好校本課程,不僅關系到學校教育資源能否充分利用,也關系到課程改革的成敗。2002年海北州門源縣被確定為省級課改實驗區,通過幾年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我們感到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
一、從活動課逐步走向校本課程
多年來我州為優化課程結構,為現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和生長點,在各學校中探索開設“活動課”的實踐,逐步形成了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海北州門源縣前幾年就要求每所初中學校,根據各自實際及學生興趣開設活動課,并要求每周不少于2課時。各學校根據學校實際及學生興趣,在初中各年級開設了多門活動課,內容涉及到藝術、體育、社會等各方面。各門活動課通過教師指導、舉行競賽、邀請專家講座等活動,為學生創設自主發展、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承擔課程的老師人盡其才,學生各得其所,學校設施物盡其用。活動課的開設和實施極大的調動了學生開發課程的興趣,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最大的發揮,為課改后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為了積極探索和建設符合學校校情、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師創造才能的校本課程,使之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科學性、實用性。門源縣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干部、教師對開發校本課程的意義、目的的認識。將開設的校本課程主要是從學科與綜合的角度開設地方與學校選修課,力求課程目標由“關注知識”向“關注學生”轉化,并努力把教師“逼”上校本課程研究的最前沿。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按照《門源縣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方案》,列出“校本課程菜單”,供學生選擇。有的學校在學期初開展“學校應該設置哪些課程”、“怎樣開出學生喜歡的課來”的調查,人人參與課程建設,人人提交課程方案。同時,大力加強學校課程資源的建設和開發,充分利用當地的牛羊暖棚、蔬菜大棚、花卉基地等設施,在學校設立了專用勞技教室等。目前開設的校本課程,如門源女中的《門源牛羊育肥及常見疾病防治》、《可愛的門源》;門源旱臺中學的《浩門河的浪花》;門源一完小的《我們的家園》;門源東川中學的《家政、手繡、編織》;門源縣一中的《門源的歷史、地理》等。
二、幾點體會
1. 打破了校本課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秘,其實,許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于無意識狀態罷了。也就是說,許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自愿報名開設的體育活動課(乒乓球、籃球等)、語文教師教師開設的口語課等其實都是校本課程。可以說,學校里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 克服課程內容無法把握,無從下手的問題
“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并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剛課改時,不少學校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感到課程內容無法把握,無從下手,往往就“抄”、“搬”、“套”?!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彼嬖V了我們校本課程素材選擇的原則。所以開發校本課程時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如可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當地的人文資源、當地的經濟條件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概況,了解家鄉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的獨特地方文化,感受濃厚的地方特色。也可以根據學校師生的知識技能、生活經驗、特長愛好等編寫校本課程。
3. 消除開發校本課程影響升學率的擔心
近年來,中考試題命題正在向能力化、素質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各學科考試更體現了這一點,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正是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發校本課程不僅不會影響中考升學率,反而會促進中考升學率的提高。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待升學率。
4.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了培養、鍛煉和提高。
從學校教育的現實來看,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責任人,他們活躍在教學第一線,對于學生的需求、教師本人的情況都有深刻的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只有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需求,至于對教師本人的了解當然只有他自己最為清楚。所以作為一個教師集體而言,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校本”還隱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即課程開發必須源于學校的教學實踐,就是說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采集數據、明確課程開發的順序和方法。毫無疑問,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自然也就是問題的主要發現者、數據的主要采集者、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參與課程的目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但就教師本身而言是確立了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幾點思考
1. 課程觀念亟需更新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和長期以來實行中央統一的單一課程體制,學校及教師仍習慣于完全執行指令性的課程計劃,陷于陳舊的課程思想的慣性之中,教師的課程意識淡薄,課程開發能力欠缺。部分學校的校長及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認識還不到位,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 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準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單一的國家課程體制,學校及廣大教師只是國家課程計劃的被動執行者,極少參與課程的開發活動。因此,面對撲面而來的校本課程開發話動,廣大教師無論在課程意識方面,還是在所受課程理論與技術的訓練方面都顯得準備不足,而期望通過等到教師素質達到相當程度之后,一般教師都擁有相當的課程理論與技術之后,再“放心”地讓教師參與課程的發展,可能是不明智的設想。所以,一方面,學校應創設條件,采取諸如講座、輔導、閱讀課程理論書籍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增強教師的課程理論修養,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