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
摘要:課堂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導入是一項重要因素。課堂教學效果還與學生的活動密切有關,教學的目的要落在學生的學上,教師應多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課堂 導入 興趣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究,現將其中的一些做法提出來與各位同仁切磋。
一、課堂導入
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導入語,常言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要結合生物學實際,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熱點,比如在學習DNA復制內容時,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入:某家庭中女兒懷疑自己可能不是父母親生,最有效的鑒定途徑是進行DNA鑒定,那如何進行DNA鑒定呢?再如在一次空難事件中,乘客尸體無法辨認,確定其身份只能是利用DNA鑒定。凡此種種,都要涉及DNA復制。還可利用事例引入,激發學生的疑問,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如某同學不幸罹患白血病,師生在同情的同時,分析為什么有的細胞發生癌變,進而導入細胞分化的課題。
二、課堂教學過程
及時導入新課題后,要針對教學內容選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比如新授課內容,在學生進行預習的基礎上,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突出重點,對于難點知識要采取分步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散,達到學生順利接受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如學習DNA分子復制,教師可讓學生推測DNA分子可能的復制方式,然后教師提供科學家有關DNA復制的相關實驗:1958年Meselson-stahl用大腸桿菌做實驗,第一組大腸桿菌一直培養在含14N的培養基上,繁殖出的大腸桿菌DNA分子的堿基中的N都是14N。第二組是將大腸桿菌在含15N同位素的培養基上培養,使得其DNA中的N都成為15N并收集這樣的大腸桿菌轉移到14N的培養基上培養,繁殖四代。從第一組和第二組的五代大腸桿菌中分別提取DNA并進行密度梯度離心,不同重量的DNA存在于離心管的不同位置。不同代大腸桿菌的DNA在離心管中不同位置的量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學生對此現象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半保留復制的認識。如果是復習課,教師要盡可能使學生動腦將知識點進行串接,形成知識網絡。例如下丘腦,不僅要聯系它與內分泌腺的知識,還要聯系它的神經傳導功能與植物性神經調節的功能。下丘腦可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影響垂體和甲狀腺的分泌活動,參與體溫調節,且體溫調節的中樞就在下丘腦;下丘腦還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參與人體內水分平衡的調節。再如,可讓學生將一些相近或易混的概念進行比較,如胚囊與囊胚、原生質層與原生質體、自由擴散與滲透等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要讓學生動起來,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同樣課堂作業要少而精,突出重點,教師將難點問題拆解成有梯度的小問題可實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布置的課下作業要讓學生多思考、多調查,這樣才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
三、課堂中的討論與訓練
這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將現成的知識點轉化成一個個有一定思考度的問題,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形成共識,突破課本知識。如DNA復制時期這一知識點,教師可提出問題“DNA在什么時候復制呢?”學生很容易回答在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此時教師可再追問“還有其它情況嗎?”學生開始討論,有的同學忽然想到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大家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課堂訓練是針對本節課內容的,教師所布置的訓練題需要精心設置,突出重點,分散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