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文
摘要:創新是數學發展的淵源,關于初中數學教學創新方法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研究的核心課題。筆者結合多年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對我國現有數學教學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批判,進而思考了幾種創新的數學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方法 創新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及創新的必要性
在應試教育和舊的教育觀念影響下的數學課堂,教師很多時候采用了滿堂灌、題海戰術,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學率的教學方法,教師講課追求講深講透,一步到位。教師對教學中精講多練的理解也存在誤解,多是把公式和定理機械無味地告訴給學生,然后設計很多題目大搞題海戰術,導致學生誤將學數學理解為就是做題,而做題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然而,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學到的不是數學,而只是解題技巧而己,使得學生成為分數的“奴隸”,從根本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
江澤民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而青少年時期是實施創新思想教育的最佳時機, 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實驗)》中對創新意識的闡釋是: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可見關于初中數學教學創新方法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研究的核心課題,基于此背景本文嘗試著介紹幾種創新的數學教學方法來改變目前初中數學教學的弊端。
二、初中數學教學創新方法的思考
(一)注重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
數學運用能力是目前數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因此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開展模型教學及數學建模能力訓練。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建模提出了明確要求。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是培養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訓練對學生是十分必要的。培養學生建模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應從簡單問題入手,師生共同創建模型,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用數學形式刻畫和構造模型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于創造的意識。例如:在學完九年級數學《相似形》后,可出題目:有一池塘,要測量池塘的兩端AB的距離,直接測量有障礙,你能有什么方法測出AB的長度嗎?(如圖1)
建模一:構造直角三角形,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求出AB。
建模二:構造等腰三角形或等邊三角形,求出AB。
建模三:構造三角形及其中位線,利用中位線的性質求出AB。
建模四:構造兩個三角形,利用全等或相似性質來求出AB。
(二)創設情境教學
問題是數學的靈魂。知識的積累過程,是一個不斷質疑,而后釋疑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心理滿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同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和教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的善疑多問創設情境,給學生騰出一方質疑的天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在講《有理數的乘方》一課中,教材創設了一個細胞分裂的問題情境,考慮到學生對細胞分裂不太熟悉,因此我將此問題情境改為一個游戲:首先請兩名同學站起來,站起來的每名同學又請兩名同學站起來。讓學生觀察通過一次、二次、三次……游戲后站起來的人數。學生紛紛參與到游戲中來,在游戲中就發現了規律,從而很快就得出了十次游戲后會有多少人站起來。這時學生便會很想自己總結出新知識的規律,去總結出知識的要點,無形中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另外,創設的問題情境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在復習二次函數的性質時,可以任意地在黑板上畫一條拋物線,問學生:“你們可以從這條拋物線上發現對應函數關系式有哪些特點呢?”也可以在學習菱形的性質時問學生:“關于菱形,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等等。
(三)嘗試合作探究性教學模式
數學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啟發誘導學生,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程序,從而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使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在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時,一般先讓學生獨立探索、進行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是以自己的方式構建對知識的理解,所以每個學生之間肯定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但每個學生的理解也會存在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形成個人見解的基礎上再組織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樣可以使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達到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合作交流最基本的形式是小組學習、交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指導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分組時宜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要均衡學生的成績、能力,將男生和女生,學習較好的和有一定困難的分到一起,這樣,可以豐富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合作學習最終要讓各小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傾聽發言,記錄自己所聽到的,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發言人,而中心發言人是輪流擔任,大家機會均等。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及全班學生的多維度交流互動,可以更加有效的合作學習,促進探究的順利進行。
(四)在教學中貫徹數學史的意識
我們應清楚地看到,初中數學教育是學生的數學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啟蒙養成階段,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時期,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通過硬性的數學知識教育來完成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更要通過靈活的人性化的教育來培養、激發出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數學的熱情,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的形成。
如在教授空間與圖形部分,可以通過以下線索向學生介紹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介紹歐幾里得《原本》,使學生初步感受幾何演繹體系對數學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價值;介紹勾股定理的幾個著名證法(如歐幾里得證法、趙爽證法等)及其有關的一些著名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證明的靈活、優美與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豐富文化內涵;結合有關教學內容介紹古希臘及中國古代的割圓術,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逼近思想以及數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內涵;作為數學欣賞,介紹尺規作圖與幾何三大難題、黃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專題,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領略數學命題和數學方法的美學價值。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秉持對不合理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批判意識,在工作中要善于總結新方法,開拓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范茂平,《初中數學現代教學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09,(01)
[2] 李秀麗,《教師在創新教育中應具備的素質》[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01)
[3] 郭振清,《新課標下數學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01)
[4] 《應加強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的整合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