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鵬 孫宏欣 孫立群
葡萄胎的診斷以往通過超聲及對血或尿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測定,能夠做出正確診斷,而經CT檢查的病例較少,故關于CT影像診斷的報道亦較少。近年來,隨著CT的廣泛應用,葡萄胎的CT檢查也逐漸增多,筆者收集本院及外院有CT資料的葡萄胎10例,通過對本組病例的分析,討論葡萄胎的CT表現,探討CT對其診斷價值。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10例,年齡18~56歲,平均43歲,其中30歲以下1例,50歲以上2例。患者均以下腹部包塊和(或)陰道不規則流血就診,且全部病例均有閉經。下腹部包塊迅速增大者3例,腹痛者6例。血液中hCG全部異常增高。全部病例均經清宮或手術病理證實。
1.2 檢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CT平掃,其中7例做了增強掃描。全部病例均于檢查前晚上口服500~1000 ml的2%泛影葡胺,在掃描前45 min口服350~500 ml,充分充盈腸道及膀胱。掃描層厚與層距均為10 mm,病灶局部掃描采用層厚與層距5 mm,增強掃描以2.5 ml/s的
速度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歐乃派克75 ml。
2 結果
本組病例完全葡萄胎9例,部分性葡萄胎1例,其中完全性葡萄胎中侵蝕性葡萄胎僅1例。
2.1 CT平掃表現 子宮體明顯增大,最大徑12~18 cm。子宮壁完整腔內輪廓清晰者9例,1例子宮壁局限性增厚,該部位腔內輪廓模糊。子宮腔內充滿水樣密度、斑片狀及大片狀軟組織密度以及斑片狀、條索狀高密度影,其中6例充滿水樣及軟組織密度影,4例還可見斑片狀及條索狀高密度影,以水樣密度影為主者9例,軟組織密度為主者1例。
2.2 CT增強掃描 宮腔內軟組織密度影明顯強化,邊緣模糊,較大病灶強化形似“火焰山”,較小病灶呈斑片狀強化,水樣密度影內見小環形葡萄樣強化1例,高密度影無強化,子宮壁
局限性增厚部位強化密度低于正常子宮壁。
3 討論
葡萄胎來源于胚胎的滋養細胞[1]。由于絨毛水腫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積累成串,細蒂相連,狀似葡萄,故稱為葡萄胎。病理上將葡萄胎分為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又可分為非侵蝕性葡萄胎和侵蝕性葡萄胎。其中大多數為完全性葡萄胎,且具較高的惡變率;少數為部分性葡萄胎,惡變罕見。本組病例非侵蝕性完全性葡萄胎8例,侵蝕性完全性葡萄胎1例,非侵蝕性部分性葡萄胎1例。病因學中年齡是一顯著相關因素,年齡大于40歲者葡萄胎發生率比年輕婦女高10倍;年齡小于20歲也是發生葡萄胎的高危因素;可能這兩個年齡階段婦女易有受精缺陷,文獻報道15%葡萄胎有惡變傾向。本組誤診1例,患者智障,年齡偏小,僅有18歲,而且宮腔內密度以軟組織密度為主。此例未能密切結合臨床,是誤診的主要原因。
3.1 臨床表現 葡萄胎的臨床表現以閉經、陰道流血、子宮增大、腹痛為主要癥狀。本組病例均有閉經、陰道流血及閉經癥狀,腹痛者6例,其中3例子宮迅速增大,CT掃描此3例子宮內均見高密度出血灶。實驗室檢查血和尿內hCG含量較正常妊娠明顯升高。
3.2 CT表現
3.2.1 CT平掃 非侵襲性完全性葡萄胎表現為子宮體明顯增大,子宮壁變薄,腔內輪廓清晰,宮腔內可見斑片狀及大片狀軟組織密度影,且大片狀軟組織密度影多在下方,其上方以水樣密度影為主,少數病例在水樣密度影內可見葡萄樣改變[2]。伴有出血時,宮腔內還可見斑片狀、索條狀高密度影。侵襲性葡萄胎表現為子宮壁局限性增厚,增厚部位腔內輪廓模糊。非侵襲性部分性葡萄胎表現為宮腔內以軟組織密度為主,并可見不規則水樣密度區。因本組僅見1例侵襲性葡萄胎和1例非侵襲性部分性葡萄胎,對其CT表現不能作詳細討論。完全性葡萄胎,胎盤絨毛全部變為水泡狀,胎盤失去攝取營養的作用,胚胎死亡,被逐漸吸收,這可能是CT掃描完全性葡萄胎腔內密度以水樣密度為主的原因。而部分性葡萄胎,胎盤絨毛只有部分發生水腫變性或血管內見有核紅細胞,常有胎盤、胎兒或臍帶存在,CT掃描則表現為腔內密度以軟組織密度為主[3]。
3.2.2 增強掃描 非侵襲性葡萄胎子宮壁強化明顯,腔內輪廓更清晰,腔內軟組織密度影明顯強化,但邊緣模糊,較大軟組織密度影強化后呈“火焰山”狀,部分病例在水樣密度影內可見小環形葡萄樣強化;侵襲性葡萄胎病例表現為受侵部位子宮壁強化程度低于正常子宮壁,其他與非侵襲性葡萄胎相同。
2.3 CT掃描的診斷價值 CT掃描能清晰顯示增大的子宮體,并能清晰顯示子宮壁是否有局限性增厚及腔內輪廓是否清晰,這一點對鑒別侵襲性葡萄胎和非侵襲性葡萄胎非常重要。而且CT對宮腔內的密度變化顯示清楚,是否以水樣密度為主應該是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的鑒別點。
參考文獻
[1] 王淑貞.實用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740-741.
[2] 石木蘭,韋嘉瑚,王正顏.腫瘤影像診斷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58-261.
[3] 呂明權,蔣麗娜,李賢興,等.侵襲性葡萄胎的CT診斷(附11例分析).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134(12):85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