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革 李宏鍵 張 超
【摘要】 目的 探討對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手術治療的方法和療效。方法 對98例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經過內、外側兩個切口行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結果 98例經1~3年隨訪,全部患兒骨折愈合佳,肘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優良率達93.8%。結論 對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采用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可以使骨折獲得良好的復位和固定,從而達到減少并發癥的治療目的。
【關鍵詞】肱骨髁上骨折; 伸直型;手術治療
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骨折部位及患病年齡的特殊性,就使得治療面臨著它的復雜性,治療不當容易導致血管神經損傷、前臂肌肉缺血攣縮、甚至肘部畸形或關節僵硬。本院自2000年3月至2004年7月采用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98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98例,男87例,女11例;年齡3~10歲,平均6歲;左側35例,右側63例;均為跌傷;傷后入院時間2~76 h,平均14 h;入院前有56例曾在外院行手法復位史,入院時檢查患肢無明確血管神經損傷的表現,均為閉合性骨折。
1.2 治療方法 由于創傷后肘部腫脹明顯,部分患兒甚至肘部出現張力性水皰,因此給患肢用長臂石膏托臨時固定在屈肘60°~80°,抬高患肢密切觀察肢端血循環情況,同時給予甘露醇脫水治療,于傷后5~7 d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術,采用外側及內側兩個切口,內側切口需游離并保護好尺神經,充分顯露骨折端,在直視下將骨折復位,避免骨折端發生旋轉及傾斜,自內、外上髁各鉆入一枚直徑1.5~2 mm克氏針作交叉固定,兩針都須穿過對側骨皮質,克氏針尾彎曲后埋于皮下,屈肘70°~80°前臂輕度旋前位長臂石膏后托固定。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3~5 d,并觀察肢端血運及神經功能情況。復查X片,石膏固定4周后拆除,漸行肘關節功能鍛煉,6周后拔除克氏針。
2 結果
本組98例患兒經1~3年,平均1.5年隨訪,所有患兒骨折骨性愈合,愈合時間6~8周,未發生血管神經損傷及Volkmanns缺血攣縮,按李稔生等[1]對肱骨髁上骨折的評判標準:優:肘屈伸受限10°以內,肘內翻5°以內;良:肘屈伸受限10°~20°,肘內翻6°~10°;可:肘屈伸受限21°~30°,肘內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以上,肘內翻15°以上。評估結果:優78例,良14例,中6例,優良率達93o8%。
3 討論
由于兒童生長發育快,創傷后組織修復能力強,骨骼有一定的自我塑形及矯形能力,即使不經治療骨折也能愈合,但重要的是必須關注愈合后關節的外形及功能,兒童髁上骨折復位不良所帶來的并發癥,已受到廣泛的重視。在Ⅲ型移位性骨折,因無骨皮質相接觸,骨膜完全剝離,以及骨折片“折迭”,或甚至穿破皮膚(開放性骨折),不可能獲得滿意的復位。肘內翻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引發的最常見的成角畸形,關于肘內翻的發生原因,已經提示與幾個因素有關,但骨折遠端內移和旋轉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盡可能獲得解剖復位,是預防肘內翻、肘外翻所必需的條件[2] 。手術治療可使骨折充分復位,肘前筋膜間室高壓得到緩解,避免了閉合復位可能引起的各種嚴重并發癥[3],通過交叉克氏針內固定,使骨折得到良好的穩定性。本組98例患兒經內、外側兩個切口,在直視下將骨折端力求達到解剖復位后內固定,避免作單一切口顯露不夠充分,骨折遠端內移和旋轉不能完全糾正的缺點。優良的復位、簡單、有效的內固定,為骨骼及周圍組織的修復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有利于患兒肘關節的功能恢復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就降低了肘關節畸形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稔生,陸裕樸.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中華骨科雜志,1982,2(5):264-267.
[2] S.TERRY CANALE[美],盧世璧.坎貝爾骨科手術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49-2358.
[3]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