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建林 張在臻
【摘要】 隨著抗生素在臨床的廣泛使用,其不合理應用也隨之增加,導致老一代抗菌藥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藥物的臨床壽命也越來越短,增加了院內交叉感染的概率,本文從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抗生素如何合理應用,從而避免給患者身體和經濟上造成的負擔,也可以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抗生素;合理應用
抗生素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藥物,對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用于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在各種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現象,導致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和細菌耐藥性的不斷增加。因此,合理應用抗生素應引起臨床醫生足夠的重視。
上世紀四十年代,青霉素作為最早的抗菌藥物解決了臨床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難題,隨后問世的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結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時,曾有人斷言,人類戰勝細菌的年代已經到來。在當時,全球每年死亡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但40年后,這一數字猛增至2000萬,并呈現每年遞增的趨勢。
在現今臨床使用抗生素中,由于醫生自身知識的局限,醫藥企業促銷等因素,造成目前醫院內使用抗生素存在三大誤區:第一,大多數醫生使用抗生素憑經驗用藥,沒有根據微生物學證據和細菌感染分析結果來指導用藥。第二,外科手術前的預防用藥十分普遍。第三,在很多不是細菌感染的場合使用抗生素。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1 抗生素臨床應用的一般原則[1]
①只有當大量證據表明抗生素治療對患者有益時,方可使用抗生素;②一般來講,選用抗生素的抗菌譜應恰好覆蓋已知的或可能的致病菌;③盡量使用一種抗生素,除非有證據表明聯合用藥能增加治療效果或減少耐藥性的發生;④在劑量相關毒性最小的情況下,抗生素應足量使用,以確保療效,并將選擇性耐藥的風險降到最低。
2 合理選用抗生素
①嚴格掌握適應證,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各有其主要的適應證和抗菌譜。要合理選擇抗生素,必須熟悉被選擇的對象,了解抗生素的分類、作用機制、細菌耐藥性、臨床藥理特點、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及制劑、劑量、給藥途徑與方法等。還應了解各類抗生素國內外研究進展、新老品種作用差別、可供選用的品種等,以便及時選用針對性較強的抗生素,安全有效的控制各種感染性疾病。另外,醫生也要對各種致病菌的易發部位、臨床表現、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度及其耐藥性、發展規律有所了解,在未獲得準確檢驗結果或不能做藥敏實驗的情況下,也能做出基本正確的判斷與處理;②用藥劑量、療程要適當,防止抗藥性的產生。抗菌藥物應用時劑量過小,易導致耐藥性,且療效效果差;劑量過大,則易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療程過短,則治療不徹底,疾病易復發;療程過長,不僅產生毒副作用,損害機體器官,又增加患者負擔。因此,要注意給予充足的劑量和適當的療程,防止或延緩耐藥性的產生;③根據抗生素的T1/2確定給藥間隔[2],大多數抗生素可參考其T1/2確定給藥間隔,但T1/2過短或過長,則給藥間隔不能完全由其T1/2決定。如磺胺類、四環素類等抑菌性抗生素,可根據T1/2確定給藥間隔。超快消除類(T1/2≤1 h)和快速消除類(T1/21~4 h)藥物,因T1/2特別短,欲維持合理的血藥濃度,給藥次數應多或靜滴給藥。但有的藥物臨床無須按T1/2頻繁給藥,如殺菌性抗生素和抗結核病藥物異煙肼,在短時間內較高的血藥濃度對療有利,故用藥間隔均超過其T1/2。再如青霉素的T1/2為0.5~1.0 h,但間隔4~6 h肌內注射一次即可。
3 聯合用藥的指征與方法
指征:①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②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嚴重感染;④長期用藥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者;⑤感染部位一般抗菌藥物不易滲入者:如流腦、結核性腦膜炎,常以二聯為宜。可能有效的聯合抗菌治療方法:①繁殖期殺菌劑(青霉素、頭孢菌素類) 和靜止期殺菌劑(氨基糖甙類、多粘菌素類) 聯合用藥可獲得協同作用;②繁殖期殺菌劑和速效抑菌劑(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氯霉素類) 合用出現拮抗作用;③繁殖期殺菌劑和緩效抑菌劑(磺胺類) 能產生無關作用;④靜止期殺菌劑和速效抑菌劑合用,可獲得相加或協同作用;⑤靜止期殺菌劑和緩效抑菌劑合用,可獲得相加或協同作用;⑥速效抑菌劑和緩效抑菌劑合用,可獲得相加或協同作用。但同類或作用相似的藥物同時使用,不僅作用可能累加,不良反應也明顯增加,而且同類合用也會產生拮抗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大魁,盛瑞媛譯.治療指南.抗生素分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2.
[2] 任國喜,王福志,毛妍峰.抗生素的合理應用.醫藥導報,2000,19(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