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濤 遲愛華
外傷性腦梗死是急性顱腦外傷的嚴重并發癥,臨床上發病率不高,但對患者的預后有較大的影響,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收治外傷性腦梗死患者13例,就該病的臨床特點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9例,女4例,年齡4~58歲。受傷方式:車禍傷8例,跌墜傷4例,打擊傷1例。
1.2 臨床表現 無意識障礙8例,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5例,偏癱11例,癲癇發作1例,面癱3例,失語1例。本組患者均于傷后3 h~3 d作初次CT檢查,9例行CT復查,結果是:傷后3 h內均無陽性發現,24 h內出現陽性11例,3 d內出現陽性2例。單純性腦梗死4例,合并腦挫裂傷7例,合并顱內血腫2例。梗死灶發生部位:基低核區10例,額葉1例,顳頂葉1例,枕葉1例。
1.3 治療結果 全組均經非手術治療。出院時按GOS標準評價治療結果:良好8例,中殘3例,重殘1例,死亡1例。
2 討論
2.1 發病機制 ①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顱腦損傷急性期內,腦血管循環障礙及也可能存在的微血管的早期損害,而使腦深部動脈穿支發生痙攣、閉塞引起腦梗死;②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腦水腫使顱內壓增加及腦灌注壓降低,腦血流量減少,同時腦血管受壓拉長扭曲、痙攣收縮致供血區缺血,引起腦梗死;③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紅細胞膜ATP酶活性下降,以及早期微血栓形成均影響腦循環,是內在的基本因素;④傷后血管活性物質的失調,尤其是致腦血管痙攣的物質尤為重要。由于腦傷后許多促使血管痙攣的物質如兒茶酚胺(CA)、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收縮性前列腺素(PG)、氧合血紅蛋白(OXYHb)、過氧化脂物(LPO)以及鉀離子均有明顯升高。同時,受傷的血管內皮細胞因失去屏障功能,通透性明顯增加,則使血管活性物質5-羥色胺、氧合血紅蛋白等得以直接作用在血管平滑肌上而引起血管痙攣。另外,血管內皮細胞還具有產生血管活性物質及調節血管張力的功能。當內皮細胞損傷后,其舒血管與縮血管兩種物質的產生失衡,其中,以血栓惡烷A2(TXA2)和內皮素(Endothelin)為主的內皮源性血管收縮因子(EDCF)占有優勢,故使腦血管處于持續收縮狀態[1]。
2.2 臨床特點 ①好發于兒童,且小兒療效好,治愈快,預后佳;②好發于基低核區,因基低核區的豆紋動脈、穿支動脈和前脈絡膜動脈遠離大動脈主干,細長迂曲,部分于大動脈成直角分支,吻合支少,且為終末支,栓子易于此處發生梗死,本組位于基低核區10例(83.3%);③頭部損傷輕,而體征明顯,且梗死癥狀出現的較晚,頭顱CT掃描早期陽性率低(本組患者24 h內陽性占16.67%),故在損傷程度與體征不相符時,應想到此病發生的可能。進行動態CT跟蹤,可提高診斷準確率。
2.3 治療與預后 治療方法據病情而定,多數采用非手術治療,但對合并顱內血腫、腦挫裂傷且顱壓高癥狀明顯,甚至腦疝形成者,應立即行血腫清除及去骨瓣減壓術,術后給予脫水劑、能量合劑、激素、鈣離子拮抗劑、促腦細胞代謝等藥物,輔以針灸、功能鍛煉、高壓氧等治療,多數恢復較滿意,預后良好。
筆者認為,只有提高對本病的主觀認識,進行全面、仔細的臨床檢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進行必要地CT掃描(有條件者及早行MRI),進行相應的治療,可改善患者的預后及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忠成.神經外科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