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明
【關鍵詞】胃部疼痛;誤診;冠心病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78歲。因活動后或餐后惡心、腹脹、食欲不振、胃部疼痛半年,近幾日加重來院就診。患者半年來經常出現活動后或餐后胃部不適疼痛 、惡心、腹脹,休息3~5 min后疼痛可自行緩解,近1周病情加重,胃部疼痛發作頻繁,于一次步行300米左右即發生伴呼吸短促及輕微胸悶感。常在當地醫院就診,確診為“慢性胃炎”,多次給予西咪替丁,猴頭健胃靈,顛茄等藥物治療后,其他癥狀得到緩解,但上腹疼痛仍時有發生。這次發作立即來本院就診。體格檢查:體溫36.5℃,脈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60/90 mm Hg,肥胖體型。腹部膨隆,觸之柔軟,中上腹壓痛不明顯,無反跳痛,無腹肌緊張。全身淺表淋巴結不大。心界向左擴大,心率88次/min,心律整,心音尚有力,未聞及病理性雜音,余未發現陽性體征。胃部疼痛發作時,心電圖示Ⅲ、aVF 、V3~V6導聯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均較無胃部疼痛時明顯。
診斷為: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②原發性高血壓2級。經給予單硝酸異山梨酯2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復方丹參滴丸,苯磺酸氨氯地平,馬來酸依那普利等藥物治療維持10 d后,惡心、 腹脹、胃部疼痛、胸悶等癥狀未再發生。
2 分析
冠心病患者產生疼痛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心臟內積聚過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代謝產物,或類似激肽的多肽類物質,刺激心臟內自主神經的傳入神經末梢,經1-5胸交感神經和相應的脊髓段的脊神經分布的皮膚區域,即胸骨后及兩臂的前內側與小指,尤其是在左側,而多不在心臟的解剖位置上。疼痛或不適也可發生在上腹至咽部之間的任何處。疼痛歷時1~5 min,很少超過15 min,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在1~2 min內(很少超過5 min)消失。導致患者誤診的原因,在于當地醫師根據患者胃部疼痛的體征即草率得出診斷,而未能了解冠心病心絞痛的一些不典型表現并詳細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