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子霞 邢桂榮 李永巖 張洪艷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使部分心肌嚴重持久的缺血而發生的局部壞死,為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促進康復,我科通過對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復期進行了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38~78歲,平均(53.4±4.5)歲,好轉42例,治愈24例,死亡2例,總有效66例。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悲觀或恐懼,精神壓力大,首先應加強疾病知識的宣教,使患者認識到急性心肌梗死是可預防的,要耐心解釋問題,做治療時態度要和藹、動作要敏捷,使之有安全感、親切感,善于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主動了解其自覺癥狀,用疏導法做好心理護理,鼓勵樹立樂觀向上的思想,鼓勵早期離床活動,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早日康復。
2.2 臥床休息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2~3周,第一周要絕對臥床休息,尤其是在最初的24~72 h內病情不穩定,要保持安靜,不宜探視防止情緒波動,避免不必要的搬動;第2周可適當自主翻身及上下肢自主活動;第3周床上坐起;第4周床邊坐,床邊站立;第5周室內可緩慢走動。在無并發癥的情況下可早期下床活動,每次20 min,每日3~5次,開始坐起時動作要緩慢,防止體位性低血壓,有并發癥者酌情延長臥床時間。
2.3 氧療指導 給予間斷或持續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應。吸氧可使動脈血氧張力增加,避免梗塞面積的擴大,吸氧方法一般采用鼻導管,氧流量為2~4 L/min。
2.4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保持輸液通暢。心肌梗死不足6 h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溶栓治療。詢問患者是否有腦血管病史、活動性出血、近期大手術或外傷史、消化性潰瘍等溶栓禁忌癥;準確、迅速地配制并輸注溶栓藥物[1];觀察患者用藥后有無寒戰、發熱、皮疹等過敏反應,是否發生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等副作用,一旦出血嚴重應立即終止治療,緊急處理。使用溶栓藥物后,應定時描記心電圖、抽血查心肌酶,詢問胸痛有無緩解,胸痛消失、ST段回降、CPK峰值前移和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溶栓成功的指征。
2.5 鎮靜、止痛 遵醫囑給予嗎啡或哌替啶止痛,給予硝酸甘油或硝酸異山梨醇酯,并及時詢問患者疼痛及其伴隨癥狀的變化情況,注意有無呼吸抑制、脈搏加快等不良反應,隨時監測血壓的變化。
2.6 飲食指導 第1周給予流質或半流質,給應攝入總量的半量,1周后給予半流質或軟食,應少量多餐、不宜過飽,多食蔬菜、水果等,限制鈉鹽的攝入,對刺激性食物應禁忌。
2.5 排便指導 為患者排便時提供隱蔽條件如屏風遮擋,由于患者臥床,消化功能減弱,止痛劑的使用可抑制胃腸蠕動而致便秘,又因不習慣床上排便,造成排便困難,此時易排便時屏氣而增加負壓加重心臟的負擔,可誘發心衰、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應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急性期給予緩瀉劑,加強腹部按摩,必要時做低壓清潔灌腸以協助排便,囑患者多食用香蕉、蜂蜜等,注意飲食中增加富含纖維素的食品[2]。
2.6 出院指導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住院3~4周,病情穩定方可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仍需繼續治療,并定期到醫院復查,并逐漸增加活動量,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感冒,指導其戒煙酒、濃茶,避免攝入過多膽固醇高的食物,加強鍛煉以防止過度肥胖,加重心臟負擔,保持情緒穩定,按醫囑服藥。
3 討論
實踐證明,通過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強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及健康指導,不僅可為其提供醫學及護理上的技術指導,亦使其能夠有一個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同時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要牢固樹立起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熟練掌握溶栓治療的過程,加強溶栓后病情觀察和監護,并以自己端莊的儀表,和藹熱情的態度,運用語言的技巧去關心體貼安慰患者,用最佳的心理護理措施來影響其心理活動,使患者在醫院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疾病的轉歸和康復。
參考文獻
[1] 袁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觀察和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7):62.
[2] 鄭玉琴.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中國傷殘醫學,2007,1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