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英 馬海玲 蘭天博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簡稱凝血四項,是臨床常用的血栓與止血篩查試驗,它的準確檢測對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初步診斷、指導臨床用藥、患者術前準備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發現有一些因素常影響到結果的準確性,現總結如下。
1 標本因素
1.1 抗凝劑的選擇及其與血液的比例 抗凝劑 為109 mmol/L的枸櫞酸鈉,因枸櫞酸鈉對凝血因子Ⅴ、Ⅷ有保護作用。枸櫞酸鈉0.2 ml,血液1.8 ml,按1:9比例,當HCT>55%或HCT<25%時,應調整抗凝劑用量:抗凝劑量(ml)=(100%-HCT)×血量(ml)×0.001 85[1]。據報道血液量增加0.05 ml可使凝固時間縮短,減少0.5 ml可使凝固時間延長。
1.2 標本采集 采血前患者應處于空腹,平靜、放松狀態,因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都會引起因子活性及血小板數量上升,凝血和纖溶活性增強,影響檢測結果。采血時止血帶不應扎得太緊、時間過長,采血針頭不能太細,要一針見血,以防穿刺損傷或組織液混入血液,促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影響結果。采血后立即將血液和抗凝劑充分混勻,但不要用力過大,以免標本出現凝集或溶血,凝血因子消耗或激活,影響結果。絕對禁止從輸液管或輸液側手臂取血,以防藥物影響及血液稀釋。
1.3 標本的存放與運送 標本在正確采集并準確核對后(切忌張冠李戴),需在室溫下立即送檢,低溫會損傷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因子,使PT、APTT結果縮短。血液離體后即開始變化,隨存放方式和時間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漸消耗而導致檢驗結果不同[3]。
2 儀器與試劑
我們使用的是法國STAGO公司生產的全自動血凝儀,儀器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實驗的結果,所以環境條件一定要適合儀器的要求,做好儀器的保養與維護,確保儀器的正常運行,不要在儀器附近接打手機。試劑應選擇匹配試劑,稀釋試劑要用去離子蒸餾水。試劑應放4℃保存,復溶的試劑需新鮮配制,否則復溶時間越長對結果的準確性影響越大。試劑要在有效期內使用,所用計量器具要準確無誤,標本經離心機離心后不應升溫。
3 實驗人員因素
操作人員的能力及責任心對于結果的準確性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熟悉儀器性能、能處理常見故障方可上機。同時操作人員要具備一定的臨床知識,了解影響凝血4項的常見疾病和藥物,以免不必要的復查,浪費試劑和時間。操作人員要加強與患者和與臨床的溝通,對于一些與臨床不符、難以解釋的結果做好溝通、回報、記錄工作,必要時要重新采血復查。操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要本著對患者極端負責任的態度做好每一步工作。首先要認真核對、檢查標本,包括患者姓名、申請項目、采血管、采血量是否正確,仔細察看是否有凝塊等,對于不合格標本要及時與臨床溝通。離心時要嚴格控制3000 r/min離心10 min,以保證血漿貧血小板狀態。離心時間和轉數不夠會使PT、APTT結果偏低。
離心后要觀察是否有溶血,我們發現溶血標本PT、APTT結果縮短,TT延長。配試劑量一定要準確,試劑間不能交叉污染。配制纖維蛋白原試劑時一定要小心,因試劑是極細的粉末狀,加蒸餾水時一定要緩緩加入,且吸管末端要距試劑瓶適宜高度,以免粉末濺出,如濺到吸管上,不僅影響纖維蛋白原試劑的準確性,還要污染下一試劑,FIB對APTT的影響非常大。我們建議每一種試劑有專用吸管。操作人員應在4 h(最好2 h)內完成標本的檢測。盡管是全自動儀器工作時也要經常觀察儀器的工作情況。常見故障儀器會自動報警,但有些情況儀器并不報警,如①電磁閥故障導致洗針池排液不暢或滲漏,引起試劑針或加樣針帶液工作,嚴重影響甚至測不出結果時;②管路老化漏液時,洗針池對針起不到清洗作用,嚴重影響結果,PT極其敏感,明顯延長。遇這些情況儀器依然工作造成試劑大量浪費。必須按時作好儀器的保養和維護工作。每更換新一批號試劑時,要格外注意結果,出現系統誤差時,要及時查找原因,盡管是配套試劑,我們也曾發現過試劑的問題。所有的標本檢測必在每天的質控通過的情況下,因為質控是對儀器狀態、試劑質量,操作人員因素等的綜合檢驗。
總之,患者的正確配合、護士對標本的正確采集和運送、儀器和試劑的良好狀態以及操作人員的良好素質是凝血四項結果準確性的必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葉應娛,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11.
[2] 孫彩虹,倪一鳴,余國偉.采血技術對凝血酶原的影響.實用護理雜志,1996,12(9):401.
[3] 叢玉隆,王淑娟.今日臨床檢驗學.軍事醫學出版社,1997: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