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仲
按照教育部小學英語開設指導意見和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教育的要求,小學英語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發展初步的語感,打下初步的語言應用基礎。這個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把語言學習與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情感發展結合,是明確、科學和合理的。目前,小學教學界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全面理解小學生英語學習目標和意義并在教學中落實,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這些方面,建構主義教育思想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認為,學習者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已有經驗和知識。通過體驗、感知、反思等認知方式積極地參與知識的建構。學習過程既是知識增長的過程,也是學生認知、聯想、反思等思維和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提升的過程。學習的重點在“學習如何學習”。小學英語的教育目標的描述體現了這一思想。小學英語是打基礎的時期,首要教學目標不是語言知識的數量增長,而是學生的英語的正面感受和語言學習能力的提高。把學生學習興趣、自信心和自然語感的培養作為英語學習的目標是外語教育認識上的一個進步,它使英語教學上升到教育和人的發展的新高度,符合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
小學英語教學提倡“聽、說、做、玩、唱、演”等活動,這些活動讓學生在適當的話題和語境中練習、實踐所學語言,一些老師雖然做得很好,卻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心中沒底。也有老師認識不到教學中激活學生參與的重要性,不理解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認知過程,不了解豐富的教學活動有著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意義。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在理論層面上給予小學英語活動教學解釋和支持。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積極、愉悅的狀態下的學習效果更佳,豐富多樣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積極使用和內化語言;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互動參與同時又是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和實踐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反思學習等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是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支撐力。
在建構主義課堂上,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輸入形式。課堂教學的焦點從教師轉向學生,從關注知識的答案和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在過程中學生學習經驗的積累和認知心理的變化。師生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合作、平等、互動的。學生的角色更加主動、能動,教師也不再是知識和信息的唯一來源和權威傳輸者,教師的作用更是“推動者”,去指導、協調、推動、幫助學生學習;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問“好”問題,幫助學生思考,使學生成為樂學、好學、會學的學習者。這種模式符合兒童學習心理,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也有利于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的鍛煉和養成。
理解建構主義教育思想有助于教師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理順合理的師生關系,認識到這種合作互動關系的教育意義和作用,進而有意識地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活動。同時,建構主義教育思想也強調教師的重要引導和支持作用,特別是在兒童外語學習的任務中,學生接觸的是全新的語言材料和學習任務,原有知識和經歷很難有效被轉移用于支持新知識的學習。因此,在著力發展學生的建構能力的同時,絕不可忽視小學教師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主導作用。只有確定好教師和學生的適當角色,理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互為、互補、互促的關系,才能有效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環境的形成,建構高效的教學流程,使學生在及時掌握每節課所學內容和完成基本語言教學目標的同時,在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方面也有所收獲和積累,實現多層次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相對而言,小學英語教育是新的教育領域,需要研究和實踐的課題很多。研究和運用建構主義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小學外語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理解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提升小學外語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小學教師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