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大國盤算對策 蘇東國家最為積極
陶短房
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世界當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由于當時二戰的硝煙剛剛散盡不久,老牌資本主義大國正忙于在世界各地鎮壓反對力量,恢復統治秩序,蘇聯也忙于與歐美爭鋒,因此,當新中國誕生的消息傳出后,世界各國反應不一,有的熱烈歡呼;有的暫保沉默,思考對策;有的則忙于自己的事情,無暇他顧,更不會想到以后中國革命對它們的影響。
美國緊急研究對策
美國是新中國當時的頭號“對手”,對于新中國成立,美國官方保持緘默,而號稱世界最發達的美國媒體,在10月1日前后,對這樁遠東發生的大事也刻意保持低調,但低調的背后卻是緊張的密謀和政治討論。
毛澤東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前后,美國國務院、五角大樓、參聯會都在緊鑼密鼓地開會,研究如何應對新中國的誕生。由于參聯會主張給予蔣介石少量軍援,讓其可以“盡可能拖一段時間”,以幫助美國調整遠東軍事部署,而國務院則認為蔣介石集團已是朽木不可雕,任何追加援助都是浪費,政軍兩界的分歧導致美國在這段時間出現短暫的對華政策“沉默期”,媒體和政府的刻意低調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一天,在華人最集中的舊金山,400多名華僑工作互助協會成員在唐人街集會,慶祝新中國誕生。美國共產黨直到兩天后才發出賀電,祝賀新中國成立。但這不意味著美國與開國大典缺乏“緣分”——由于沒有外交關系而只能以僑民身份居住在北京的美國駐華武官包瑞德上校,在毛澤東等中方領導人的默許下,拍攝了不少開國大典的照片,其中他拍的天安門城樓前懸掛的毛主席畫像,成為西方對開國大典最早的影像報道。
在10月1日這天,英國正為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緊張忙碌。英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在尚未接到毛澤東聲明之前便致電英國外交部,建議在承認新中國前,授權留在北京的英國總領事向新政府遞交一份信件,以表明英國“愿意留在原地”的立場。信件發出了,中國沒有回復。然而英國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甚至最早和中國開展軍火貿易的西方國家,和這一刻它的“果斷反應”不無關系。
同一天,由左翼掌權的法國政府對新中國的誕生保持沉默,但法國媒體卻廣泛報道了此事,因此巴黎華人得以在當天晚上召開聯席會議,慶祝新中國的成立,當地華僑、華人也自發進行慶祝。法國華人的熱烈反應,在法國朝野植下了關注新中國的種子。法國總工會、退伍軍人協會等團體也成為第一批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西方社會團體。這一天,希臘內戰已瀕臨尾聲,希臘共產黨所領導的民主軍主力已經潰散,“希臘臨時民主政府”只剩下16天壽命,大多數西方政治家都在慶幸反共的“階段性勝利”,并把更多精力放在恢復元氣和應付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現實威脅上,對遠東出現一個新的社會主義國家缺乏足夠關注。
社會主義陣營反應最熱烈
10月1日下午,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以公函形式,向蘇聯、匈牙利等9國發出了“建議建交”的公告。此時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仍在風雨飄搖中的廣州,履行著倒數第三天的“外交義務”。 在東歐,蘇聯人正忙碌于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德國”,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烏布里希被招到莫斯科,緊鑼密鼓地開會,6天后,民主德國就會拔地而起。這一天的莫斯科對遠東發生的事似乎顯得很平靜,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復電周恩來表示“收到公告”。
事實上蘇聯和開國大典的關系不止于此。10月1日,雙方都有一些重要的代表團在對方國家工作,進行一系列范圍廣泛的事務性討論。更重要的是,在天安門城樓上,有蘇聯方面派出的電影攝制小組;開國大典的最后一項——燃放禮花,也來自蘇聯“慶典顧問”的極力建議。
這一天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遙遠東方所發生的事要熱烈得多。在布達佩斯、布拉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和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都出現了自發的當地學生、青年與中國留學生、僑民的聯歡活動,許多青年向新中國表達了樸素的祝愿之情。這并非偶然。8月14日至9月8日,由青年將領蕭華率領的中國民主青年代表團,參加了在布達佩斯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會和第二屆世界民主青年聯盟代表大會,并在會上做了“關于中國人民的勝利”的報告;大典召開前5天,全國學聯代表團正在索菲亞參加第四屆國際學聯理事會大會,此時正在返國的火車上,而蕭華一行正繼續其對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四國的訪問。正是這種“半官方半民間”的國際交流,讓原本對中國、對中國革命了解甚少的東歐青年、學生,產生了對新中國的欽佩和興趣,更為將中國革命的影響推廣到歐洲、非洲和美洲等地開創了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學聯在開國大典結束之后不久便給中國全國學聯發來賀電,熱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也是第一個向新中國發來成立賀電的國際組織,而保加利亞工會在當地時間10月2日發出賀電,成為最早向新中國發出賀電的外國社團。
亞非拉國家正忙于本國事務
10月1日這天,亞洲并不太平。群島國家印尼正和二戰后卷土重來的荷蘭進行反殖民獨立斗爭,雅加達等地的反殖民示威正遭到殘酷鎮壓,新中國成立的消息1天后才在華人圈中傳播開;在東南亞,英國人正在馬來亞叢林圍剿游擊隊,而越南民主共和國則在進行艱苦的抗法斗爭;在印度,尼赫魯政府剛剛平息大規模的反政府活動,且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激戰方酣,它此刻正與中國進行秘密外交接觸,但在社會層面卻波瀾不興。
在朝鮮半島,據說有4萬多華僑參加了新中國成立的游行慶典和慶祝大會,人們興高采烈。
在日本,擁有3萬成員的旅日華僑協會在東京召開集會,宣布擁護新中國,祝賀新中國成立。此時日本社會百業凋敝,由舊日本海軍人員組成的掃雷隊正忙碌于掃除美軍戰時布設的水雷……
這一天的非洲似乎一切如常,英國人、法國人和葡萄牙人正忙于恢復殖民秩序,僅有的幾個獨立國家——利比里亞和埃塞俄比亞,似乎不在意(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遠東發生的大事,而各國反殖民獨立運動的高潮也尚未到來,可能沒人想到幾年后,在這片土地上會有無數人打著“毛的旗幟”。
這一天在中東,“不聽話”的也門正遭受英國空軍轟炸;在拉美,美國“后院”的許多地方如巴拉圭和哥倫比亞,革命思潮風起云涌,但它們此刻似乎還不知道遙遠中國所發生的大事,只有古巴人民社會黨作出反應,但他們的賀電也遲至10月3日才發出。
由于資訊、時差和歷史的原因,這一天地球的許多角落都在忙碌,但關注和深切意識到新中國成立重大意義者卻寥寥無幾。這正應了歷史學家們的一句話:再偉大的事物,也無不自襁褓寒微開始。▲
環球時報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