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雄
在二戰后的亞洲地區,很多產業從發達國家階段性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現象被稱作“雁行模式”。現在,中國正在實現這種國內的雁行模式。2007年以來,中國的這種模式開始見效,在經濟增長率上開始呈現“西部高于東部”的現象。當前經濟危機下,這種現象更是明顯。
進入2009年以后,受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中西部地區也像東部地區一樣,出口被迫大幅度下降,但是與東部地區(尤其是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相比,中西部地區對出口的依存度較低,因此受世界經濟減速的不良影響比較輕。而且在去年11月公布的高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中,作為主要措施的公共投資明顯傾向中西部地區,尤其向西部地區傾斜。受其影響,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多省GDP增速超10%,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仍顯乏力,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局面。
根據庫茲涅茨假說,從很多國家的經驗也可以看到,地區間差距在發展初期階段擴大,等到收入水平到達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出現改善的傾向。中國的經驗也證實了這點。在經過了30年高速發展,如今以加速產業轉移為契機,一直不斷擴大的地區間差距終于迎來了改善的轉機。
在迄今為止的30年期間,東部依靠生產和出口勞動集約型產品實現了高速增長。但是近年來,由于人民幣匯率升高、工資和土地價格上升,勞動集約型產業逐漸失去了競爭力。為了追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不僅外資企業,中國企業也不得不通過直接投資轉移生產據點,由此中西部地區作為投資地而備受關注。
為了支援產業轉移,商務部從2006年起的3年期間實施了“萬商西進”工程,推動大約1萬家國外企業和東部地區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并在融資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措施。其目標就是通過這些措施,使中西部地區在全國加工貿易中所占比例上提升5個百分點。
此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把“抓緊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鼓勵出口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作為2009年度的主要任務。
東部地區企業響應政府的號召,多數以鞋類、服裝、塑料制品等勞動集約型產業為中心,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越來越踴躍。加上財政轉移也在擴大,從2007年以后的GDP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市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出口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的增長來看,中部地區高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高于中部地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作者是野村證券資本市場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