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發表封面文章,爭論“中國是否能拯救世界”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本報記者 胡笳 王躍西 ●汪析
中國股市昨天重回2008年5月的水平,達到3462.59點。同一天,中國交通運量大幅回升的數據更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經濟真的在創造第一個打敗金融危機的奇跡嗎?這可不是件小事情,它將直接影響中國投資者的命運,也將決定中國在這個世界的新位置。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稱,“在全球渴望走出經濟陰霾之際,都指望中國能成為其探路明燈”。不過,判斷中國太難了,中國被預言“崩潰”了好幾次,但總是變得更強大。但當中國人2007年爭先恐后擠進股市時,突如其來的熊市又把無數人害慘了。生活在中國很興奮,但也很累。“中國像是一對三十來歲的夫婦,養著孩子,干著工作,還想拿更好的文憑,生活過得又拮據又很累,但他們的未來很有希望。西方現在更像是四五十歲的夫婦,有房有車,但就是沒有孩子。”在東京的華人國際問題專家庚欣對《環球時報》說。
“大陸股市仍是最值得加碼的市場”
中國股市周一創造8月開門大吉,迎來了連續第三個交易日的上漲。當天,上證綜指收報3462.59點,漲幅為1.48%。這樣的漲幅使中國股市創造了14個月來的收市新高。法新社3日稱,這三個交易日下來,上證綜指的漲幅達到了6%,抹平了上周三高達5%的暴跌。同一天,香港股市也保持了三連漲,恒生指數收盤時達到20807.26點,創下了11個月來的最高紀錄。
彭博社稱,上海股市今年來已上漲87.39%,整個7月的漲幅超過15%,也是連續第七個月上漲。報道還稱,實際上,上海與深圳證券交易所7月29日的成交額已經高達630億美元,超越紐約、倫敦和東京當天總共580億美元的成交額。
韓國《經濟日報》稱,大陸新增證券賬戶數也創下18個月以來新高,盡管一些分析師憂心,市場的投機氣氛可能使股市面臨風險,但報道分析稱,中國大陸擁有高速經濟成長的特性,中國股市中長線仍是資金匯聚的重點市場,大陸股市仍是現階段世界最值得加碼的市場之一,“拉回就是買點”。
據路透社報道,香港和內地股市周一連續第三日攀升,是因為中國7月份的全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數據持續回升。中國7月份PMI為53.3%,作為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之一,PMI的持續上漲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
“熊貓在給癟了的地球打氣”
在世界經濟正處于危機之中尚未擺脫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奇跡卻讓人刮目相看。7月29日,胡潤研究院在上海發布“2009中國新貴族消費門檻報告”,調查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沈陽、成都這六個城市的新貴族群體。在報告中,年消費能力最強的為北京富豪,消費額為8700萬元。不過,中國新貴的揮霍傾向受到輿論的廣泛質疑。
LG經濟研究院吳文碩室長在韓國《中央日報》發表文章說,“北京市市中心的高級購物中心新光天地中滿是專心購買名牌的人。有預測稱中國約在2015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品牌消費國家,看來是這樣的。”他認為,雖然中國也沒有完全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出口減少了20%以上,但是這其中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達到了4.3%,“這展示了消費可以代替出口成為成長動力的潛力”。
即將在本月1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刊登題為“中國能拯救世界嗎?”的封面文章,封面是一只熊貓正拿著打氣筒給癟了的地球打氣,文章稱,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如今在很多國家眼中、或者是他們所希望的角色定位。文章一開頭就講述了一名在汽車展廳挑車的中國人的故事,并引述他的話稱“這里隨便哪輛我都買得起”。文章說,目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不會有說話如此有底氣的消費者。 因此“對于通用汽車這樣的全球企業而言,中國已經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在全球渴望走出經濟陰霾之際,都指望中國能成為其探路明燈。”
韓國產業銀行經濟研究所2日發表名為《中國經濟變化對韓國經濟的影響》的報告說,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將大幅擴大內需,使韓國出口企業能夠從中受益。報告預測,如果中國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韓國對華出口和經濟增長率將分別增加1.52%和0.1個百分點。到2010年,中國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將拉動韓國對華出口最多增加13.7%。
專家稱投資并非復蘇唯一動力
“在各經濟體中,中國被刺一下,它會象征性地出一點血,而且它會迅速復原,而其他經濟體都在大出血。”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中國股市的總市值雖未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但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按當前增長率和市場價格計算,2011年中國GDP也很可能超過日本。”
一直被視作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美國,其經濟前景被廣泛爭論。8月2日,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采訪時說,美國的整體經濟已經觸底,雖然經濟危機還不能說是完全結束。美國時事周刊《新聞周刊》3日最新一期的封面報道中斷言,“(美國)經濟低迷局面已經結束”,但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則對這種樂觀報道提出了“警戒論”,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批駁稱:“雖然情況確實有所好轉。但這只是低迷局面開始結束的階段,對于失業者來說,并不能帶來太大安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總統譴責‘經濟低迷局面已經結束這種‘有利報道是非常罕見的事情。但美國國內這種輕率的經濟復蘇論確實是普通國民感受不到的。”
不過,對于中國經濟質疑的聲音仍然不少。美國《時代》周刊8月3日的另一篇文章說,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未償還貸款總額高達1.1萬億美元,較以往任何半年期貸款增量高出兩倍,大大高于政府7350億美元的全年信貸目標。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一名主管說,要維持此輪經濟增長,中國不得不付出兩項代價:第一,銀行業的現代化改革面臨倒退,90%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兩至三年的壞賬問題。另外產能過剩的風險明顯上升。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的確是靠中國政府經濟刺激政策帶動的投資在拉動,但是說投資是復蘇的唯一動力,我不敢茍同,因為目前國內消費的增長速度也很快。而且政府財力就是要在危機時刻拉動經濟,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而且按目前情況看,中國以財政政策刺激經濟還有進一步的空間。”梅新育認為,中國現在經濟復蘇是否可持續,最關鍵的問題不在經濟層面,而是在社會層面。中國改革30年積累起來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必須得到及時糾正,否則就會危及經濟復蘇。通鋼事件已敲響了警鐘。
經濟復蘇預期帶動國內房市、股市以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從而引發一些擔憂。對此梅新育表示,任何“反危機政策”都會有副作用,這也是經濟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之一。但是現在的主要矛盾仍是抗衰退、促經濟,通脹擔憂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