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樹龍 馮 峰
早在四年前,美國《新聞周刊》就曾用21個版面解讀為什么未來屬于中國,該組報道指出,中國的快速發展“已不再是一個預言,而是一個事實”。不過,較為準確地評估中國國力現狀及發展趨勢,并依此看待和確定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國際地位、作用,仍是擺在中國和世界面前一個長期性的戰略任務。
2035年前后,中國GDP將超過美國
盡管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依然落后于世界多數國家,但經濟總量在2008年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依然平穩快速增長。因此,國內外對中國國力未來數十年里的發展趨勢雖有多種預測,但總體上樂觀的估計大于悲觀的預測。按照中國的增長趨勢,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這幾乎已經成為世界政界、經濟界和學術界的共識。
根據中美兩國2007年的經濟數據,如果2007年以后的20至30年間,美國GDP的平均增長率為2%,而中國GDP的平均增長率為10%,那么到2026年,中國將以20.6871萬億美元的GDP規模首次超過美國的20.1151萬億美元。如果2007年以后,美國GDP的平均增長率能夠保持3%,而中國GDP的平均增長率達到8%,那么至2037年,中國會以34萬億美元的GDP規模超過美國的33.5萬億美元。即使在2007年以后,美國能夠實現GDP平均增長率4%,中國GDP的平均增長率為8%,到2045年,中國仍會以63萬億美元的GDP規模首次超過美國的61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早則20年代中后期,晚則4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超過美國。考慮到國際貿易環境的狀況、突發性政治和經濟事件的負面影響等因素,該時間點比較接近2035年前后的某一年。當然,具體的年份既取決于兩國國內的政治議程,也取決于如何計算GDP。
從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戰后的日本經歷了4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香港“亞洲四小龍”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即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四小龍”在多數年份也保持著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對比日本等亞洲各國和地區,中國的人口更多,領土更加廣闊,市場更大,增長的后勁更足,因此中國有可能、有潛力、有條件保持更長時間的經濟高速增長。既然日本能夠實現4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那么作為人口更多、領土和市場更大的中國,實現50年甚至更長的經濟高速發展是完全有可能、有條件、有根據、有后勁的。
中國崛起不是意識形態的崛起
與歷史上新興大國的發展、崛起不同,中國發展、“崛起”的內容主要是經濟的發展和“崛起”。這既是中國的意圖、目標,也是事實。中國發展、“民族復興”的目標是人均收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由于中國擁有十幾億人口,要實現這一目標,其經濟總量必定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世界經濟大國,甚至是世界經濟超級大國。除了經濟發展和“崛起”的目標,中國的發展、“崛起”既不是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崛起,也不是軍事力量的高速提升和“崛起”,甚至還不是科學技術的大規模發展和“崛起”。
中國并沒有要成為像美國和前蘇聯或俄羅斯那樣的世界超級軍事大國的目標。不顧中國經濟發展和政府財政收入、支出增長,且中國政府開支也在全面增長的事實,僅挑出中國軍費開支雙位數增長,進而指責中國擴軍的做法是錯誤的。而無論是戰略力量還是常規力量,中國軍事建設的內容和目標都是進行本土防御,對試圖侵略中國的國家保持最低、可信的威懾力量。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經濟實力出現了幾十倍的增長,而同期中國的戰略力量和常規力量并沒有出現幾十倍增長。
在文化和“軟實力”方面,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現在和未來仍然是世界文化大國。但中華文化不是宗教文化,中國人歷來沒有“傳教”、“拯救世界”的宗教或精神使命感,沒有要把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文化傳向世界的動力,而是主張世界的多樣化,各種文化、文明之間的“和諧”。
綜觀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成為世界級的大國并不容易,必須在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全球政治和文化影響四個指標中達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綜合實力”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世界級大國,也就是所謂的“超級大國”。近代以來,只有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達到和成為世界級大國,因為它們在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影響等世界大國主要要素中具備三個或三個以上。而德、日、意成為世界大國之所以失敗,除了采取的方式有誤,還在于它們只是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兩個方面達到或接近世界大國的標準,從沒有在政治影響和文化影響兩個方面成為世界的代表或被普遍接受。
展望未來,中國、印度確實有可能在經濟上達到世界級大國的規模,也會在軍事實力上接近世界級大國——只要它們有這樣的意愿。不過,在可見的將來,看不出中、印的全球政治和文化會達到影響整個世界的規模。盡管它們本身的文化光輝燦爛,但很難成為被世界所接受的、普世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
對世界地位,中國早已自足
對中國的崛起和發展,一些人聲稱這必將構成“挑戰”和“威脅”。事實上, 中國一直重視地區和國際合作,在崛起、上升的同時是一個滿足的、“上升的、維護現狀的力量”。
歷史上,德國、日本、前蘇聯等近現代世界大國、強國的崛起,首先是發展經濟、技術、軍事等實力,然后依據增長的能力要求更高的地區、國際地位與影響,甚至不惜走武力和戰爭的道路。與之相比,中國崛起的模式和影響根本不同:中國是先成為世界大國,先有較高的地區和國際地位和影響,然后再彌補實力的不足。
不管別人怎么看,對中國人來說,中國現在、10年前、20年前、50年前就是一個世界大國、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在 “世界大國”的判定標準中,中國早就具備絕大多數條件:在地理、人口規模上,中國早已是世界大國;在時間上,中國是個歷史大國;在軟實力方面的傳統、文化、文明上,中國是一個世界上少有的延續數千年的文明大國;軍事上,中國雖不夠強,卻是一個核國家和當今世界常規軍事力量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在政治上,中國也早已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日本、印度等國今天還在為這一地位而來回奔波。
因此,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中國早已是一個而且一直是一個世界大國。過去中國唯一與世界大國地位不相稱、不完全夠世界大國標準和條件的是經濟實力。對這個不足,中國用了近30年的時間來彌補,才使今天和今后的中國逐漸成為一個方方面面都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
因此,這種“世界大國”觀導致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是一個知足的、維持現狀的力量。因為中國人已確信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具有世界大國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并不存在中國實力增長后要求與之相應的較高的國際地位和影響的問題。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足夠高,中國人要做的是彌補實力的不足,使實力與地位更加相稱。▲(作者分別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后。)
環球時報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