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軍
如果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回暖主要得益于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那么民間投資的復蘇和多元主體所有制企業的活躍,才會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長久推動力量。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組成部分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有目共睹,它在擴大社會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以來,全國實現的新增就業人數中,90%以上都是在民營企業。因此,如果大規模的民間投資被重新啟動,民營企業的經營活力被再度提振,對于提高經濟復蘇的質量,推動可持續性的經濟增長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對中國經濟的止跌回升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如果政府投資能夠有效吸引民間資本的追隨,那么投資的乘數效應將有可能拉動中國經濟更大規模的擴張。但從民營企業的反應來看,擴張性財政政策對民間投資的拉動作用未盡人意。
政府4萬億投資的很大部分集中在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盡管這些產業領域對民營企業很有吸引力,但民間投資卻經常遭遇看得見而摸不著的“玻璃門”。
雖然政府投資對民營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溢出效應,但市場準入方面的種種限制,制約了民間投資的廣度與深度。正如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胡安·何塞·達布近期撰文所說:“不少省市都出臺了有關規定,要求財政刺激計劃在采購時優先考慮本地企業,通常是國有企業。這種地方保護主義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可見,如果能夠對民營經濟放開壟斷產業的進入限制,降低投資門檻,使民營企業能夠公開參與、公平競爭,就有可能激勵民間投資規模迅速擴大,使中國經濟迸發出新的活力。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它需要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和產業部門“國家隊”的擴張,更要靠民間投資的活躍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除極少數領域外,應當取消民營企業的進入限制,允許其進入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領域、金融服務業領域,使它們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還應當放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支持民營企業用資本市場創新、健全信用擔保機制等多種手段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如果將中國經濟的復蘇和持續增長比作一場接力賽,那么政府投資作為第一棒已經沖在了前面,如果能夠吸引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以民營經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將使中國在全球經濟復蘇的賽場上繼續遙遙領先。▲(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