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022-02
摘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設想,社會主義要以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先決條件。與馬克思生前所設想的不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取得勝利。如何鞏固社會主義革命成果?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建國60年來,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從走前蘇聯所走過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期間,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并最終探索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關鍵詞:物質基礎;蘇聯模式;中國特色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要以現代資本主義大規模的發展為先決條件,因為只有資本主義工業充分的發展,才能創造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依賴的物質基礎。當然,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看來,在強大的國家政權指導下,可以在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業化,為社會主義社會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在中國,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奮斗目標的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后,恰恰就面臨著現代資本主義沒有充分發展的事實。如何鞏固社會主義革命成果?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給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一個難題。不過,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意識到這一客觀事實,早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就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途徑的規劃。中國從此走上了探索社會主義的艱難歷程。
一、基本照搬蘇聯模式時期
建國后,隨著國民經濟恢復,社會安定,共和國開始為實現社會主義所依賴的物質基礎而奮斗。然而,中國共產黨在建設方面的經驗遠不如在革命時期的豐富。在選擇發展模式上,由于其前途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不可能按照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去實現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加之當時國際環境,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加以封鎖,中國主觀上不愿意客觀上也不可能指望從資本主義國家那里獲得援助。只有在革命和建設時期,一直與中國緊密聯系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唯一為中國提供在社會主義政治領導下,使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的典范。正如毛澤東所說的:“由于我們沒有管理全國經濟的經驗,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不能不基本上照抄前蘇聯的辦法。”這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就成了一個全面模仿蘇聯模式的時期,即實施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尤其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
一五期間,采用蘇聯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通過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原定的1957年完成的指標到1956年就提前實現。五年中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1.9%,其中工業年遞增18%,農業年遞增4.5%,輕工業年遞增12.9%,重工業年遞增25.4%。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到1956年便已超過51%,1957年達到了56.7%,這為中國奠定了穩固的現代工業基礎。此外,在前蘇聯的財政和技術的援助下,中國第一次制造了噴氣式飛機、卡車拖拉機,雖然只是向前邁開了一小步,但它已經擺脫了毛澤東曾經給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p>
1957年,一五計劃順利完成,它取得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然而照搬蘇聯模式已經顯露出弊端,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大,客觀上要求黨這時對社會主義道路應進行適合中國國情的探索。
二、毛澤東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期
如同毛澤東告誡人們的那樣: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一五計劃模仿蘇聯模式帶來的弊端使黨摒棄了照搬別國發展模式,但是在摒棄的同時也把綜合平衡的經驗否定了。經濟發展開始采用躍進式超趕發展戰略,企圖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盡快的獲得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
經濟建設中,人們開始依照自己的主觀意志不斷提高計劃指標?!俺酶F過渡”實際上就是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空想,因為它離開具體的時間和歷史條件,不是把發展生產力放在改造社會的首位,而是寄希望于在分配即生產關系方面實現較高的社會公平。熱衷生產關系變革并不表示毛澤東不再重視經濟發展。1958年11月,毛澤東在一份摘錄斯大林論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三個基本條件的材料上,寫有如下一段批語:“基本點是極大地增加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產品,問題是怎樣多快好省地增加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產品,沒有政治掛帥,沒有群眾運動,沒有全黨辦工業、辦農業、辦文化教育,沒有幾個同時并舉,沒有整風運動和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斗爭,斯大林的三個條件是不易達到的?!边@番話表明,毛澤東并非不了解共產主義要有極大增加社會生產力作基礎的道理。但他更關心的,是利用什么手段達到快速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實現共產主義。因為,他看到,經濟和工業發展的同時社會出現了新型的行政和技術精英階層,官僚主義盛行;工業化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因分工不同差距日趨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方向越來越背離最初設想的共產主義目標。為此,他得出的結論是,應對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進行改造,提高公有制程度,達到真正的平等,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能提前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然而,人民公社運動的結果表明,新的生產關系并沒有促成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反而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思想使自私的人們去占集體的便宜,出工不出力,結果導致怠工浪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首先在指導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恢復了黨“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重新確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根本指導原則。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1984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客人時指出:“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當前最大的“實際”就是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用鄧小平的話說,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因為,依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它是在資本主義沒有充分發展,直接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短暫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雖然我們的社會制度比資本主義社會先進,但我們的社會生產力卻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根據這一國情,鄧小平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為實現戰略目標,我國進行了全面改革,這也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得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整個社會進入了大發展階段。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此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把黨建設成能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黨,使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紀頭2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胡錦濤多次就構建和諧社會問題作出重要闡述:“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可以看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重在將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和經濟能力以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的方式體現出來,逐步消除發展帶來的社會不和諧的消極因素,為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終實現創造各種社會條件。
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只有理性的認識指導實踐,才能發揮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再次證明: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只有堅持對社會主義認識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科學地規劃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莫里斯.梅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2]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張琢,馬福云.發展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