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華
多年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都是傳統式的照本宣科,屬于應試教育的模式。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就必須以創新教育為核心,有的放矢,組織教學,才能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一、轉變傳統教育觀念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認真學習和研究創新教育理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核心應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為此,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學習馬克思、鄧小平和江澤民總書記關于培養創新人才的理論思想。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并把這一理論具體應用到教學實際之中,增強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自覺性。
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教育觀念的轉變,必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政治教師不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質,更應該具有高深的業務素質。研究性課程是近年來中學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過程中的一種較為新穎的課程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需要具有研究素質的教師,即研究型教師。政治教師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形成多層次新型的知識結構,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創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時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輔導者、合作者。素質教育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堂不僅要傳授知識,教會技能,更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學生眼前發展,更要著眼于終身學習愿望與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注意學習方法培養,更要注重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的培養。課堂教學要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活動,教師不僅要注重教的藝術,更注重學的方法。教師要能夠換位思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
二、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對于促進學習效果、智力發展、能力培養都有重要作用。有興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鮮的事物,排除干擾,提高效率。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中一旦觸及學習的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也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正因為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去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并用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地思考、探索和創造。 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在于指導學生的行動,還在于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運用幽默的語言、形象的體態、恰當的比喻、嚴密的推理、高昂的激情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性和感染力,使學生覺得所學知識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自覺學習,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獲取知識。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對什么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他們不在滿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學需要巧妙“布惑”,設置障礙,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同時,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因而政治教學如果過于理論化容易導致學生的在認知上產生障礙,需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才能實現認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學要求教師采用創設情景的方法來闡釋相關的政治理論,讓他們身臨其境,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或高效學習,使他按自己的性向盡可能發展自身潛力,從而盡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標準》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課的建議有:社會調查研究、參觀活動、課外講座、參加生產勞動、軍訓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撰寫小論文。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創新的課程,是在教育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提倡的是開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學科學、重實踐。而綜合實踐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得到最大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成長,在參與和合作過程中溶入社會,在認識自我和重塑自我中發展并成才。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任務要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對學生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的指導、總結和交流階段的指導。
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如果應用于政治課堂教學,并與政治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將可以提高政治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可見,教師以影視顯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一些可感可知、有聲有色的具體對象,給學生以鮮明生動的形象感覺,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活潑、積極、主動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