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溪 周躍紅
摘要:實訓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的重點。文章結合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汽車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認為高等職業院校應多渠道、多形式綜合開發教育教學資源,營造真實或仿真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校企聯合的校外工程型頂崗實訓基地,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為創新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關鍵詞:高職;汽車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針對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我院于2004年設置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培養從事現代汽車機電維修、事故汽車修復、汽車性能檢測、汽車技術服務與貿易、汽車保險與理賠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學校堅持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按照分層培養、逐步提高的教學特點,構建基本技能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建立真實工作環境和產學結合的實訓基地,校外實習既是校內實踐教學的延伸,也是對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在學生能力培養上不可缺少。在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廣泛、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為校企合作的創新人才培養創造了條件。
建設思路
汽車專業實訓基地承擔著為汽車行業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為地方職業學校培養汽車專業師資的任務,是學校教學、科研、對外服務的重要場所。因此,應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建設裝備水平高、優質資源共享的工程型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職業崗位情境、實用技術強化、循序漸進教學、能力遷移適應、行業及地域經濟發展、基本平臺共用、產教結合、體現能力本位等特征。要使實訓基地成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平臺,同時成為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交流的平臺以及企業高新技術孵化器和技術培訓服務站,并創造“雙師型”教師成長的環境。我院汽車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如圖1所示。

彰顯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主要用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和綜合素質培養,要求具備完成特定任務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實的職業環境。要充分考慮在實訓基地創造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如場地布置、設備配置、訓練操作的規范性、技術標準的嚴格性、場地的安全標識等都要盡量和實際企業的運行環境一致,使學生在整個實踐環節的訓練中如同置身于真實的崗位環境。實踐教學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體系。生產性實訓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技能人才,要達到的目的:一是要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要真正實現學生頂崗實習;三是要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
(一)按照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建立汽車校內實訓基地
汽車校內實訓基地應作為一個系統來建設,將實訓室與教室、仿真裝置與實際裝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教、學、做一體化,建立基礎技能實訓平臺、專項技能實訓平臺和具有真實工廠氛圍的綜合技能平臺,形成完整的汽車專業職業技能培養鏈。
我院的汽車基礎技能實訓平臺主要針對汽車技術服務中各項基礎技能,供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與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設有電工電子技術實訓室、液壓與氣動實訓室、金工實訓室和鉗工實訓室等實訓室。通過相應項目的學習及訓練,使學生掌握各基礎環節的技術特點和操作方法,為后續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訓練打下基礎。
專項技能實訓平臺主要以汽車各大系統為重點進行設置,以拆裝、操作、檢測等要素為技能培訓平臺,設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實訓室、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實訓室、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實訓室、汽車車身鈑噴實訓室、仿真模擬實訓室等實訓室。要求學生通過這個平臺的訓練,掌握汽車的基本構造和各部分常見故障的檢測、診斷、排除技能,提高應用能力、分析能力及創新能力。
綜合技能訓練平臺是在專項技能平臺的基礎上,集操作、檢測、維修和考評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訓練平臺,具有真實的工廠生產氛圍,設有汽車整車實訓室、汽車鈑金涂裝實訓室、汽車綜合性能檢測實訓室。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進行汽車整車的調整維護、事故汽車的估損與修復、汽車整車綜合性能分析、檢測和維修訓練,提高綜合能力。
(二)按照建設主體、資金來源的不同,采取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
我院汽車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是多元的,建設資金來源有學校自籌、財政撥款、企業資助等渠道。實訓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
我們與經營國際品牌汽車維修、鈑金、涂裝及美容設備及產品的珠海市龍神有限公司共建了汽車整容工藝及裝備技術培訓中心。培訓中心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龍神公司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配備了歐美先進的汽車鈑噴設備,價值達70多萬元。這種合作形式的主要特點是實訓中心的建設以企業為主導,即實訓中心的規劃、布局、設備由企業做主,而實訓中心的使用由雙方共同主導,既用于學生的校內實訓,也用于企業員工的培訓。
珠海市地方政府扶持我院建設“珠海市汽車整容工藝及裝備技術公共實驗室”,開展事故汽車修復的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該公共實驗室由學校與企業聯合建設,主要任務是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及先進的實驗設施等條件為當地的科技創新提供服務,包括促進本行業產品開發、對外承接“訂單式”技術項目、對外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對外提供實驗設施的有償使用服務、推動汽車鈑噴行業標準和工藝流程的制定等。
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中心,學校提供場地、設備,引入校外企業資金、管理模式,共同建設合作教育基地,營造高水平的汽車維修工程訓練環境。這種模式可以規避學校的經營風險,使學校的設備得以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得以發揮,學生能夠就近參加生產實習,并為本專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的建設創造條件。
校企聯合建設工程型校外頂崗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是學校實訓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外實訓基地既是校內實踐教學的延伸,也是對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校外實訓基地處于正常運轉的企業,學生所處的工作環境都是真實的,執行的規范也都是職業標準。在真實職業環境下的崗位實踐,不僅能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且還能使學生經過規范化訓練,完成關鍵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合作教育”、日本的“產學結合”,德國的“雙元制”和英國的“工讀交替”,都是校企聯合的典范。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不能停留在低層次、表面化,學校應結合訂單式培養模式與企業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我院汽車專業在校外實訓基地安排了三個實踐教學環節,即專業認識實習、專業技能綜合實習和預就業工程型頂崗實習,探索和實踐“4+2”和“5+1”模式。在學生預就業頂崗實習的一個學期中,學院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供需關系和條件,引入了現代學徒制。目前,我院與珠海市珠光汽車有限公司、珠海市達田汽車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業集團、深圳市鵬峰集團等“珠三角”二十多家知名汽車技術服務企業簽訂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協議,建立了廣泛、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在校企合作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條件。
校外實訓基地要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主要教學任務包括:進行各種崗位技術能力訓練;關鍵能力培養,職業道德及職業規范養成;建立模擬就業系統,實行預就業制。我院與企業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為學院在校企合作中推行工學結合、項目驅動、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條件。同時,學校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支持和優秀畢業生,雙方實現了互惠雙贏。
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
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隨生產實踐而發展,教學時空跨度大;教學對象在求學目標、知識基礎方面具有極大差異性。這些特點客觀上決定了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應成為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的“雙師型”教師。實訓基地要有一支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滿足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
建立“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通過鼓勵性的政策措施,使在校教師分期、分批到合作企業生產第一線中去熟悉企業的生產流程、管理業務,使專業教師掌握現代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教師直接從企業獲得的信息反饋,還可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從行業和合作企業中引進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相關職業能力強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優化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結構,使理論型與技術型教師相互融合,推動“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總之,我院積極探索汽車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按照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以合作伙伴關系的自主聯合、訂單關系的聯合、政府介入的校企結合等多種形式,構建校企聯合的工程型校外頂崗實訓基地,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通過校企合作平臺推動“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以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我院實訓基地的水平,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關曉吉,薛華,劉艷梅.高職汽車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途徑[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Z1).
[2]丁金昌,童衛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 2008,(2).
[3]吳云溪,周躍紅,許海華. 汽車鈑噴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9,(5).
作者簡介:
吳云溪(1967—),男,湖南宜章人,碩士,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汽車整容工藝及裝備、機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