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賈艷敏 石振武 程培峰 田 銳
摘 要:為了加速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適應土木工程行業建設事業的需要,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執業能力,通過借鑒美國創新型大學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標準,確定了工程管理創新人才“1個意識,4個能力”的培養目標。針對此目標,分析比較了美國“整合教育”的培養模式,對工程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系統進行構建,該系統由8個模塊組成;同時為了保證系統模塊的運行質量,我們提出了6項運行規則。
關鍵詞: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系統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大學生也正在由階段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大學生不但是知識傳承的載體,還是崇尚和實現創新的活躍的群體,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是獲取創新方法、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又呼喚創新的教育[3]。為此,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該明確創新教育的目標,然后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系統,最后確定系統的運行準則,以確保培養系統的輸出結果滿足目標要求。
1 工程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系統模塊的構建
通過對美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為了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我們構建了工程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系統,該系統由專業課、專業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創新試驗、創新項目、科學研究和創新管理等8個模塊構成。
1.1 平臺模塊
1.1.1 專業課模塊。模塊的功能:對學生進行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與指導。模塊的指標:夯實主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盡量拓寬專業領域;明確每門課的應用目標和各課程間的關系。
1.1.2 專業實驗模塊。模塊的功能:對學生進行土木工程材料試驗、結構檢測、測量實驗、工程管理軟件實驗的教學與指導。模塊的指標:學生應獨立提出實驗方案并能獨立完成所有相關的實驗項目。
1.1.3 課程設計模塊。模塊的功能:學生進行與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密切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大作業的實踐。模塊的指標:學生應獨立或形成作業小組共同完成課程設計。
1.1.4 專業實習模塊。模塊的功能:學生在實習基地進行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專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模塊的指標:學生應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結構、土木工程設計與施工、項目管理的工程實踐經驗。完成實習報告和具有創新價值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
1.2 開發模塊
1.2.1 創新試驗模塊。模塊的功能:學生結合土木工程與管理實踐自立創新試驗項目,自定工程試驗方案,進行探索性試驗。模塊的指標:學生自定工程試驗方法、技術路線、創新試驗結果應符合工程實際的要求,發表學術論文。
1.2.2 創新項目模塊。模塊的功能:學生獨立申報學校和學院兩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模塊的指標:學生自定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研究成果符合結題的要求,發表學術論文,或申報省級以上創新實驗項目。
1.2.3 科學研究模塊。模塊的功能:學生參加土木工程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師科學研究項目。模塊的指標:在科研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見解,發表學術論文。
1.2.4 創新管理模塊。模塊的功能:學生運用優化理論自立或參加管理科學領域的項目研究。模塊的指標:完成或協助完成結題報告,發表學術論文。
2 工程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系統運行規則的建立。規則是保證系統運行質量的重要條件。經過將近一年的“實踐-總結-實踐”過程,創新人才培養系統的運行規則主要歸納為:引領規則、關聯規則、點子規則、激勵規則、團隊規則、拔尖規則等6項規則。
2.1 引領規則
在系統的運行過程中,引領規則主要是針對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而言。教師要成為導演和教練的作用。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和構想,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求知,形成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引領規則的基本思路:教師要徹底地從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建立啟發式和民主式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自由的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建立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主動參與的環境,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表意見,喚起學生主動意識和創新意識。
在教學內容方面,拓寬教材基礎知識,即:在傳授土木工程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應主動將學生引領到相關知識領域的前沿或相關的研究方向。使學生了解新知識的“新”在哪些方面,把握創新點。同時及時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途徑和質疑方法。教師要善于設疑答疑,積極鼓勵學生去質疑,去探索,去創新。在8個模塊中都要制定相應的引領細則,特別是專業課模塊、專業試驗模塊、課程設計模塊、專業實習模塊等4個平臺模塊中,引領細則要具體、可操作性強。
2.2 關聯規則
在系統運行過程中,關聯規則主要是針對教師團隊培養學生創新綜合素質而言。教師要成為知識網絡和模塊網絡流程的設計師和導師。教師團隊應精心思考系統的8個模塊之間的相互聯系,設計一個模塊網絡流程,當學生進入培養系統后,教師團隊形成導師團,指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系統中“4個平臺模塊”和“4個開發模塊”之間的關系。指導的效果至少達到學生在某一個模塊當中,知道自己對相關知識掌握到什么深度,在進入下一個模塊時,即將用到哪幾個方面的知識。
2.3 點子規則
在系統運行過程中,點子規則主要是針對教師團隊培養學生創新方法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非常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點子、想辦法的環境。采用潛科學教學法。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自己探討疑難問題或尚未定論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親自看到教師創造性思維和想象活動的實際過程,甚至可以請學生出點子。
采用內容不完全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不把全部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在內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可能的結論。采用社會探究教學法。由教師提出源于工程實踐中的某個問題,然后由學生開展調查,提出假設搜索證據,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整理,從而得出解決某個問題的結論。采用角度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就一個問題多地點、多指向、多角度地講解和啟發學生思考,針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出點子、想辦法。
2.4 激勵規則
采用激勵教學法,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大膽開發、鼓勵和指導。教師把學生作為動能發展的主體,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點燃學生求知進取的火花。通過目標激勵,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激發學生勇于創新和探索的強大潛能;通過榜樣激勵,使學生時刻以榜樣為目標,時刻都能受到激勵;通過興趣激勵,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激起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通過競爭激勵,使學生建立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創新質量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2.5 團隊規則
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團隊規則主要是針對政治輔導員和教師共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而言。要精心組織好以增強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為目標的各種集體活動;加強班級建設,增強班級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積極引導學生組織社團活動,強化學生的群體意識。
2.6 拔尖規則
拔尖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研究型大學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承擔舉足輕重的責任。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既要構建合理的理論教學體系,又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還要大力推進研究型教學,設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并據此開展教學實踐。
從國內研究型大學對拔尖人才培養經驗中得知,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心智訓練和人格培養為目標,而工程管理拔尖人才應該成為具有一定土木工程學科背景的政、經、法、管等領域人才,而并非單一的工程學科人才。則拔尖規則應遵循:拓寬通識教育,提高數理教育,強調技術與開發教育,精選專業教育,從而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俞冰.國家創新體系與繼續教育創新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68-71.
[2]朱高峰.創新與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5.
[3]陳琿.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138-141.
[4]鄧春梅,劉焰余.對美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思考和借鑒[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4):164-166.
作者簡介:王旭(1963-),男,黑龍江虎林人,博士研究生,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工程管理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