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日來出現的互聯網線路中斷事故,將中國互聯網系統的脆弱一面暴露無遺。
8月17日,因地震造成海底電纜受損,中國至北美70%互聯網線路發生中斷,大量海外服務器無法訪問,上千萬MSN用戶不能登陸......假如把互聯網比喻為信息時代的陽光與空氣,互聯網的中斷也就意味著黑暗與窒息。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因地震而造成兩次嚴重的中斷事故。這同時也是5月以來,國內第三次大面積的網絡“抽風”。中國互聯網的脆弱,嚴重危及了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
這一事件再次告訴我們,中國必須盡快提升互聯網的自主服務系統。正如中國資深信息專家俞曉秋所強調,中國互聯網的服務系統如果總是依賴美國,就很難擺脫脆弱。
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應積極鼓勵和支持QQ等各類“中國制造”的網絡通信服務系統,幫助這些服務商提升技術通訊軟件的開發能力,以滿足更高的服務需求。
同時,對包括MSN在內、服務器不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相關部門也應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如果這些公司要想在中國占有更大市場份額,就必須在中國建立應急中心,為中國用戶排除后顧之憂。
互聯網系統如同任何一個高技術系統,它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技術性愈強,往往愈是脆弱,故障也愈是難以排除。而像地震、海嘯這樣的自然災害又總是會尋找我們的軟肋下手。因此,對于互聯網線路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必須做到有備無患,從最壞處著想,做最充分的準備。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要有針對網絡脆弱性的各類預案,關于網絡安全的觀念不能只停留在如何防范病毒或黑客上,應針對互聯網的長途連接和應用,準備更多替代性的通信工具。
徹底解決中國互聯網的安全問題,還必須整體提升中國在整個互聯服務器系統中的地位。否則,不僅在海底電纜斷裂時,中國的互聯網通信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中國整體的網絡安全也很可能會成為國家發展的軟肋。
如果說提升網絡自主服務能力,是解決當前中國互聯網脆弱性的當務之急,那么,提升中國互聯網在全球的技術優勢,則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終極目標。
當前,互聯網技術正面臨著第二次革命。中國應當利用后發優勢,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時機,彌補互聯網技術和服務能力的不足,確保中國崛起有一個堅實的信息技術的基礎。▲
環球時報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