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
今年以來,有關減持美國國債的討論此起彼伏。在這樣的討論背后,更多的是對中國2.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分配情況的再思考。除了持有美國國債外,我們的外匯儲備還能怎么用?有人說,中國該效法二戰后的美國,實施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共享發展計劃”,這既可以將儲備資金和過剩的產能轉化為債權,還可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一舉數得。但在筆者看來,中國即使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依然不可行。
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其目的實際上是要利用中國現在的外匯儲備,對外通過向資源國提供半商業和半援助性質信貸的方式來獲取資源,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對內緩解產能過剩。但是,這個目標能實現嗎?
美國當初實行“馬歇爾計劃”,更多的是從政治層面進行考量。二戰以后,美國為了獲取全球的霸主地位而推行“馬歇爾計劃”。因此美國選擇援助國時,并非將目標對準全球,而是選擇了它的未來盟國。歐洲和日本在經歷了一場世界大戰之后,人力資源并沒有得到過多破壞,只是急需資金進行戰后重建和經濟的恢復,因此它們能夠接受來自于美國的援助。
相比之下,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目標國則是資源國,這些國家面對來自中國的貸款援助時,很少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有時甚至會產生敵意。從目前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情況不難看出,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第一大障礙就是資源國所擔心的中國企業的政府背景。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按照“共享發展計劃”,由政府出面對資源國進行信貸援助,獲取對方的資源,難度很大。即使是在金融危機這樣的特定時期,中國用貸款換石油的做法都在當地國產生了很大反響。金融危機結束之后,這樣的難度勢必會加大,畢竟全球資金暫時短缺的情況在危機之后是要發生變化的。中國想要通過對外援助獲取資源,其難度不言而喻。
那么,產能過剩能靠對外援助來解決嗎?中國的產能過剩主要受制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美國的總需求在下降,它在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導致全球總需求增速放慢;另一個就是中國的消費不足。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無法解決這兩個問題。增加政府海外投資,尤其是資源類和基礎設施的投資,無法緩解中國的產能過剩,這中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政府通過純粹的對外援助,為企業“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企業增加對外投資倒是有可能緩解國內的產能過剩。
另外,也有專家說,推動中國對外援助,有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在筆者看來,這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從歷史上看,日本在推動日元國際化的過程中,對外援助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日本在推進日元國際化方面失敗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這使得日本很難形成一個逆差的發展模式,無法向全球提供一個強大的需求市場,日元自然也難以成為國際化貨幣。而美國則相反,它最終走上了一個國際收支的逆差發展模式,將美元推向全世界。按照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設想,中國既要保持出口的大量順差,又想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美國當初通過“馬歇爾計劃”獲取全球霸權,并得到了全球事務規則的制定權,確立了政治、經濟等領域規則制定權的地位。中國通過這種方式,在現階段還無法達到這樣的程度。中國的經濟實力還遠遠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中國即使超過日本后,離美國還有很大的距離,想改變目前全球的經濟格局,乃至影響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目標相互間是沖突的,難以同時實現,它提供的手段很多情況下不具備可行性。▲(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