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沖突仍在繼續 經濟合作突邁大步
●本報駐澳大利亞、加拿大特約記者 陳小丫 陶短房 ●本報記者 劉洋 ● 陳一
中澳之間18日簽署一筆貿易大單讓世界多少有些錯愕,因為就在當日,中國副外長何亞非訪澳的計劃剛被取消,雙方因今年夏天的幾場糾紛似乎還都在氣頭上。這筆中澳歷史上最大的單筆生意是:中石油將在未來20年斥資500億澳元購買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澳政府多名高官19日稱贊這一里程碑式的協議印證了中澳經貿關系之強勁。但消息讓西方媒體一片嘩然。路透社稱,大交易讓中澳關系回暖,但笑容背后分歧猶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干脆嘲笑這一大單“不過是在中澳裂痕上糊紙”。中國人的反應似乎很平靜。經貿專家周世儉19日說,中國不能指望一個貿易大單就能讓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在熱比婭等政治敏感點上聽中國的話。與它們交往,中國得學會一邊爭吵,一邊生意照做。環球網當日的調查顯示,人們沒準備因為這筆生意就在邀請熱比婭竄訪一事上原諒澳大利亞,但通常被認為是“很民族主義”的中國網民也不準備因為賭氣就不燒澳大利亞的天然氣。“中國與整個西方的關系都將在這些沖突與合作中鍛造”。中國學者江涌對《環球時報》說。
西方猜疑中澳是否真心走一程
中澳簽署貿易大單的消息18日最先由澳資源和能源部部長弗格森向媒體捅出。中國國資委網站19日證實中石油已與美孚澳大利亞資源有限公司簽署高庚項目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高庚項目位于澳大利亞西北海域,預計探明可采儲量達40萬億立方英尺,是全球擬議中最大天然氣開發項目之一。埃克森美孚和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分別持有該項目25%股權,另50%股權在美國雪佛龍石油集團手中。依據中澳協議,中石油將在未來20年內每年從高庚項目購買225萬噸液化天然氣,總價值高達500億澳元(約合412億美元)。
多家澳媒體19日稱,這一協議不僅是中澳間最大單筆貿易協議,也是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宗單筆貿易協議,特意趕到北京參加簽約儀式的弗格森稱,這一協議將在建設高峰期給澳大利亞帶來6000個就業機會,展現出澳大利亞作為“能源超級大國”擁有光明的未來,他還將協議稱為“我們與中國關系的里程碑”,并稱“在中國朝現代化工商強國方向發展之際,澳致力于陪伴中國走完這一了不起的旅程”。
為中澳大單送上溢美之詞的澳高官還包括外長史密斯、國庫部長斯旺等人。史密斯18日剛就中國宣布因澳允許熱比婭入境取消副外長何亞非訪澳一事在澳大利亞議會表態,稱所有雙邊關系都會不時遭遇困難,但澳與中國“保持著長期富有成效的經貿關系”。他19日又表示,雖然澳中出現外交摩擦,但兩國仍簽署重要貿易協議,說明雙方間經濟紐帶力量強大。
澳高官的樂觀19日受到了西方媒體的猜疑,在他們看來,取消副外長訪澳和中澳簽署貿易大單的消息在同一天公布,這里面有“玄機”。英國《金融時報》稱,這宗交易的關鍵條款幾個月前就已確定,澳大利亞選在此時派弗格森到北京公布消息,顯然意在緩和與最重要貿易伙伴之間的緊張關系,給在谷底的中澳關系涂上一點亮色。路透社稱,大單的簽署說明中澳關系明顯升溫,“不過在笑容背后,經濟和政治分歧依然暗潮洶涌,需要雙方謹慎應對”。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這一協議“不過是在中澳裂痕上糊紙”,澳方能夠同意是因為中國不會借該交易取得對澳資源和企業的所有權,在中鋁收購力拓失敗后,澳政府是否能批準兗州煤礦收購澳企業才是中澳關系未來更嚴酷的考驗。
《華爾街日報》19日另一篇文章充斥著“中國政治陰謀論”的味道。這篇題為“中國悖論”的文章說,18日中澳關系的兩大進展顯示出北京在用“脅迫策略”嚇唬世界各國。文章攻擊中國挑一些國家單獨進行欺侮,逼它們依據北京的意圖修改規則,宣稱澳在亞洲內外的伙伴都應吸取堪培拉的教訓,勇敢面對中國的欺侮。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者江涌1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這種評論是對中澳關系的挑撥。江涌說,美國一直不希望中澳親近,不愿意看到中國順利從澳買到各種資源,中鋁試圖收購力拓時,美國就在背后做了很多手腳,《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實際上契合了美國政府的態度。
(上接第一版)
“今年夏天的中澳紛爭就像一部懸疑片,真不知道下一步還會發生什么”
19日,多數澳大利亞媒體積極解讀中澳簽署最大宗貿易協議一事,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援引西澳大利亞當地人士的分析稱,中石油的訂單實際上挽救了有爭議的高庚項目,使之獲得啟動所需的市場和資金,盡管最后的環境測評尚待完成,但正因如此,澳大利亞政府、尤其西澳地方政府才會在澳中關系低迷之際,對這項協定表現出如此興奮和期待的心情。
《悉尼先驅晨報》稱,這一協議說明澳大利亞的資源繁榮遠未結束。澳總理陸克文18日在澳大利亞議會表示,高庚項目的價值相當于澳大利亞GDP的5%,將在今后30年內為澳大利亞國庫帶來400億澳元財政收入。《澳大利亞人報》稱,澳大利亞天然氣部門數十年來一直受益于亞洲需求所帶來的“橫財”,在中國18日晚承諾購買價值500億澳元的天然氣后,澳天然氣產業對未來12至18個月吸引1000億澳元新投資充滿信心。該協議同時說明,盡管外交關系已降至10年來的谷底,但中國對澳大利亞資源的胃口一點都沒有減少。
澳國內對此事也有另一種聲音。《澳大利亞人報》前駐華記者克里克19日發表評論說,中國對日益緊張的澳中關系實際上采取了“雙軌”政策,一方面擴大與澳大利亞在投資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在政治上“冷凍”澳大利亞。一向反對澳中接近的綠黨19日在議會質疑此項合同是否會給澳大利亞帶來最大利益,獨立議員色諾芬則警告說,澳大利亞不能因為此合同失掉在人權等領域的發言權,“盡管這個合同是個好消息,但不意味著澳大利亞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失語”。
澳自由黨議員特伍德對《澳大利亞人報》說,“中國政府對澳大利亞表現出來的輕視、羞辱和挑釁完全是陸克文混亂不清的對華政策造成的。”澳反對黨領袖特恩布爾也指責陸克文在對華關系上處理不當,不過,就連《華爾街日報》都說,特恩布爾對陸克文的指責是出于政治意圖。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本周一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58%的選民支持陸克文處理對華關系的方式。
英國《金融時報》19日就今年引發中澳摩擦的事件列出了一個單子,中鋁收購力拓失敗、鐵礦石價格談判、力拓間諜案、熱比婭訪澳等事件榜上有名。中澳關系在2009年的起起伏伏把崛起的中國與西方國家一邊碰撞一邊合作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也使中澳關系成為今年夏天最受關注的雙邊關系。悉尼一公司職員莎莉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夏天大家都在議論中澳關系,但作為一個老百姓,我對兩國關系時好時壞實在難以理解,“既然誰也離不開誰,就該好好合作下去”。另一位職員托尼說,18日媒體還在說澳中關系跌到谷底,晚上我們就和中國簽了史上最大貿易訂單,“今年夏天的中澳紛爭就像一部懸疑片,真不知道下一步還會發生什么”。商人崔沃對中澳簽署貿易大單感到高興,他說:“政治是政治,生意是生意,政治本來就不應該影響貿易往來,我相信大部分澳大利亞人考慮到中國投資時不會受政治因素影響”。
中國得學會一邊爭吵,一邊生意照做
18日簽署的中澳大單在中國也引發了積極反響。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院王小廣對媒體表示,簽訂長期大單對于企業增加庫存和國家增加戰略儲備有重要意義。江涌19日對《環球時報》說,這一大單可以說讓中澳雙方“各得一分”,協議給澳大利亞的油氣資源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這對于依賴資源出口支持經濟的澳大利亞來說至關重要,而對中國來說,確保了未來油氣資源的穩定供給。
19日,中國外交部就何亞非取消訪澳做出回應。發言人秦剛對媒體表示,在力拓員工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案以及熱比婭竄訪澳大利亞等問題上,中方的關切是澳方十分清楚的。這提醒著人們中澳之間的政治分歧并沒有因兩國簽署最大貿易訂單而消弭。環球網當日一項調查顯示,81%的中國網民認為中澳簽署貿易大單并不意味著兩國關系已經回暖,認為“說不清”的網民占16%,而認為兩國關系回暖的網民只占3%。在跟帖中,一些網民對這一協議表示不解,但也有網民表示,在低價位購買澳天然氣對中國是好事。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表示,對于中澳關系的現狀,中國需要有清醒的認識,一個貿易大單不可能保證澳大利亞未來就不再邀請熱比婭這樣的人,也擋不住未來澳大利亞在政治上對中國的罵聲。在兩國保持經濟合作的同時,政治上的爭吵無疑還將繼續,而中國要做的,是得學會一邊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爭吵,一邊生意照做。周世儉說,在西方,白求恩這樣的個人是有的,但白求恩式的國家是沒有的,中國不能指望一個大單就能讓西方國家在政治敏感點上聽中國的話。▲
環球時報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