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靠移民政策人財兼得 中國人移民海外逐漸容易
●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本報記者 王躍西 胡笳●王盼盼 張伊
中國人移民美國的速度正在悄悄加快。美國國土安全部日前發布的《2008年移民數據年報》顯示,2008年共有4萬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加入美國籍,在獲得美國新公民身份的外籍人中排名第四。中國人早就邁過了集體譴責加入外國籍或者對此羨慕得不得了的階段,但當傳出某個名人加入外國籍時,社會的反應仍是復雜的。很多人才“流失”到西方,這究竟是損害了中國的發展,還是促進了中國向世界的融入,輿論也莫衷一是。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絕大多數移民到美國的華人都經歷了巨大的人生挑戰,付出了艱辛,在他們加入美國籍的時候,讓我們說一句:祝他們好運。
美國移民政策既“吸才”又“吸財”
美國國土安全部發表的《2008年移民數據年報》顯示,2008年,共有40017名中國移民(不包括臺灣和香港地區)加入美國國籍,比上一年增加6000多人,占當年加入美國籍移民的3.8%。共有80271名中國人(不包括臺灣和香港地區)獲得綠卡,比上一年增加近4000人。
從國別看,在入籍人數上,墨西哥籍人最多,有23萬人;其次為印度籍人,有6.6萬多人;第三位是菲律賓籍人,有5.9萬多人;中國移民則居于第四位。在永久居留權方面,也是墨西哥籍移民獲得綠卡最多,占總數的17%;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士則居第二位,占總數的7.3%;第三位與第四位分別為印度籍人和菲律賓籍人,分別占總數的5.7%和4.9%。數據顯示,從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間,除了2000年外,2008年獲得美國綠卡和公民身份的中國移民均創最高。
多年從事移民業務的王力民先生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生活條件、福利好,對外來移民很有吸引力。美國的移民門檻也相對較高,對申請入籍的外來移民也是“精挑細選”。因此,過去能入美國籍的大陸人非常少,并且多為高端人士。“不過三十年河東變河西,世事總在不斷變化。事實上,近年來美國的移民政策已從‘吸才漸漸擴大到了‘吸財。”王力民告訴記者,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中,投資移民在刺激美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積累和觀念改變,很多中國人具備了投資移民的財產資本。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宿景祥告訴記者,如今國內的媒體上經常能看到各種移民中介的廣告,這說明中國社會有這樣的需求。這些人,有的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為了去高福利國家養老,還有人只是為了更容易辦理其他國家的簽證。隨著中國人財富的積累,如今中國人要辦理移民已經比過去容易了許多。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趙國軍博士認為,從客觀上看,美國是公認的“惜才又惜財”,在選擇移民的時候,口味比較刁,作為世界上最大吸的移民國家,其排外情緒比較低,因而給自己帶來了實惠的最大化。
美國人認為中國移民素質較高
據《環球時報》駐美國記者了解,美國的東西海岸對外來移民態度和善,因為這些地方移民歷史比較久。加州是美國華人移民最多的州,最近還出現了首位華人聯邦女眾議員,而她當選的選區大部分是西裔人士。對于4萬中國人去年加入美國籍,美國人看得很淡,認為中國移民素質較高,樂于接受的人占了多數。
但中國國內對變換國籍仍有不同看法。鞏俐、李連杰等中國明星轉換國籍都曾引起過不小的爭議。一些人認為,換不換國籍是明星的個人私事。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換國籍就等于不愛國,或者說是無法證明愛國,特別是依靠中國人支持出名賺錢的明星,換國籍的做法更讓人難以接受。對于這些爭議,現為美國國籍的演員鄔君梅說:“國籍、護照都只是一個符號,我是中國人這個事實永遠改變不了。”但還是遭到一些質疑。
宿景祥告訴記者,在許多國家,人們都不愿意看到本國的成功人士移民。比如此前德國網球名將貝克爾為了避稅而移民盧森堡,就引起了很多非議。而由于歷史和民族傳統,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也不愿加入英格蘭籍。他說,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人們有移民的自由,也有隨意表達自己看法的自由。
很多技術性、學術性的高端人才通過留學、工作移民等方式留在了美國,引起社會上關于人才“流失”的擔心。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2008年,美國這類綠卡發放了1.5萬多張,拿到綠卡的人中,很多是大陸到美留學的高層次人才。此外,一些杰出人士,比如掌握特殊編織技能的手工藝人、出版多本專著的作家、在全國性評比中獲獎的專業人士等,也獲得杰出人才綠卡留美。
但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教授認為,不必過分擔心人才流失。“現在中國人才外流的現象已經在減弱,比‘北京人在紐約的時候要少得多。我們在警惕人才外流的時候,那些曾經流出去的人才又源源不斷地流了回來,實踐證明在國外發展還是有困難的,本土的人際關系和生存環境更利于海歸發展。”
移民問題的利弊關系很復雜
近年來,大陸移民加入外國國籍或獲得永久居留權的越來越多。從美國方面看,1980年-1989年,大陸移民獲得美國綠卡人數為17萬多人,約是上個十年的10倍。1990-1999年,這一數字再增長為34萬人,又翻了一番。不止美國,在其他發達國家,也越來越多出現中國人的身影。在德國,加入德國籍的中國公民每年為1000人左右,占每年入德國籍的外國人的1%。盡管入籍人數不多,但在德華人的總數已經超過7萬名。而根據英國內政部的最新官方統計,在英的華人已經超過20萬。
任何國家的移民要在陌生土地上邁出第一步,都非常艱難。發展中國家的人要想進入美國這種發達國家的主流社會,更是難上加難。這種窘境,在一批批初登美國的中國移民身上得到了見證。一名美籍華人告訴記者,在中國長大的第一代移民到了美國后,還保持著國內的習慣,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帶一些免費的餐巾紙回家,吃完罐頭后把瓶子洗干凈當水杯用。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如今他們的后代在美國逐漸站穩了腳跟。美國現任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就是第二代、第三代美籍華裔,其中駱家輝的祖父剛到美國時甚至連英語都不會講。
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勝軍表示,改革開放初期的移民目的較單純,不少人到國外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發展空間、更高的發展平臺。趙國軍說,很多移民是成年以后到美國的,國際社會上也承認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正是得益于優秀移民人才的擁入,其中有大量精英。當然,美國的得利也不意味著人才輸出國的失利,在這個問題上,利弊關系十分復雜,不好用一句話評估,需要用更為長遠的目光去看待。
張勝軍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受特殊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人無論到哪里工作、學習甚至移民,都始終心系祖國,日后有所成就都會回國,把所學所長貢獻給祖國,否則這會成為他們一生的遺憾。他們帶回來了資金、技術,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按這個歷史線索來看,中國人海外移民是一個良性循環。但這種情況出現的前提是中國應該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發展前景,并用適當的政策吸引這些海外學習、工作的高精尖人才回國效力。比如前不久出臺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為有志于來華工作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較優厚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條件。近年來,不少外國人也開始移民到中國,國內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還不夠,應該從政策上、環境上為吸引高層次人才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