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雅麗 王瑞平 郭小芹 張清慧
摘要:[目的]探討上海市松江區1953—2008年甲、乙類傳染病流行趨勢,為制定傳染病防治對策提供依據。[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松江區1953—2008年甲、乙類傳染病疫情資料進行分析。[結果]50多年來,松江區甲、乙類傳染病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總體呈遞減趨勢;疾病譜從20世紀50、60年代以呼吸道傳染病、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為主轉變為70年代后以腸道傳染病為主。90年代后性傳播疾病和肺結核呈明顯上升態勢;甲類傳染病、免疫規劃相關傳染病、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一些多發傳染病得到基本控制。[結論]松江區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傳染病疫情出現了新的特點,防制形勢仍然嚴峻。應制定和完善傳染病防制對策,加強防病工作基礎建設,提高疾病預防和監測水平。
關鍵詞:甲、乙類傳染病;趨勢分析;防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R51
文獻標志碼:A
為了解上海市松江區傳染病發病趨勢和流行特征,為今后制定傳染病防病對策提供相關依據,我們對1953—2008年松江區甲、乙類傳染病疫情資料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疫情資料來源于松江區1953—2008年歷年傳染病疫情報表及疫情資料匯編。人口資料來源于松江區公安局人口統計資料。
1.2疾病分類
限于資料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對甲、乙類傳染病的劃分依據2004年12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根據傳播途徑,將傳染病分為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性傳播疾病;甲類傳染病中的鼠疫無病例歷史記載,霍亂只有20世紀80年代后有疫情數據記載;急性病毒性肝炎(簡稱急性肝炎)由于早期未分型,本資料全部歸屬腸道傳染病;性病、肺結核從1990年開始按乙類傳染病進行報告。
1.3分析方法
將1953—2008年的疫情數據按不同年代分為6個時段,運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利用EXCEL 200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傳染病流行強度趨勢
1953—2008年松江區報告甲、乙類傳染病共22種計277 753例,死亡病例共13種計1502例,年平均發病率為1049.59/10萬,年平均死亡率為5.68/10萬,傳染病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總體呈遞減趨勢。50、60年代疫情位居歷史高位,其中60年代為最高峰值;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2008年為歷史最低值,與60年代峰值相比,平均發病率下降89.94%,死亡率下降91.07%;70年代環比降幅最大,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下降58.21%和70.97%(表1)。限于數據的可得性,以1978年各年齡組人口數為標準人口數,對2005—2008年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標化。標化發病率、死亡率的動態趨勢與實際發病率、死亡率的動態趨勢表現一致(表2)。

2.2不同傳播途徑傳染病趨勢
50、60年代呼吸道、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歷史高位。呼吸道傳染病疫情70年代后急劇下降,90年代肺結核開始報告,疫情有回升趨勢。若剔除肺結核,90年代呼吸道傳染病平均發病率為5.64/10萬,2000—2008年為7.59/10萬,其最低值與峰值相比,下降99.26%。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自90年代以來維持高度散發水平,其平均發病率最低值與峰值相比,下降99.97%。腸道傳染病70年代明顯上升,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疫情已大幅下降的呼吸道和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80年代后疫情開始呈下降趨勢,2000—2008年平均發病率歷史最低值與70年代峰值相比,下降88.62%。90年代起實施性傳播疾病報告,其后疫情呈顯著上升趨勢,2000—2008年平均發病率與90年代相比,上升58.39%(表3),報告病種有淋病和梅毒,艾滋病為報告死亡病種。

2.3傳染病譜和順位
各時段的傳染病譜和順位都有不同。1953—1969年瘧疾、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腦、乙腦等急性呼吸道和蟲媒傳染病發病猖獗,是危害我區人民身體健康的主要傳染病;70年代后,急性呼吸道和蟲媒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而急性肝炎、菌痢、傷寒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發病上升,成為當時區域優勢病種;進入90年代后,淋病、梅毒、肺結核疫情呈顯著上升,新傳染病(艾滋病、HIV感染者)突破零報告且有發展之勢;流腦、乙腦、出血熱的發病率雖得到有效控制,但死亡率仍位居各時段前5位,表現出其較高的病死水平(表4)。

2.4主要傳染病趨勢分析
2.4.1計劃免疫相關疾病白喉、流腦、百日咳、乙腦、麻疹、脊髓灰質炎在50、60年代流行嚴重。隨著免疫預防工作的深入開展,自80年代后白喉無新發病例和死亡報告;自2000年后百日咳無新發病例報告,70年代以來無死亡報告;脊髓灰質炎自90年代后無新發病例報告,80年代以來無死亡報告;流腦在60年代高峰期平均發病率為145.54/10萬,2000年后降至0.11/10萬,下降了99.92%,其死亡率從60年代的5.79/10萬降至2000年后的0.02/10萬;麻疹在50年代高峰期平均發病率為558.10/10萬,80年代后疫情得到控制,但2000年后平均發病率呈現回升趨勢,90年代以來無死亡報告;乙腦雖不是區域優勢病種,但其死亡率在1953—1999年均居傳染病死亡前5位,2000年后無死亡病例報告(表5)。

2.4.2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相關疾病瘧疾平均發病率在50、60年代位居一、二順位。60年代高峰期平均發病率為1259.54/10萬,70年代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以來維持歷史最低水平的0.22/10萬,70年代以來無死亡報告;出血熱平均發病率在70、80年代處于歷史高位,90年代后疫情持續下降,2000年以來僅有散發病例發生(表5)。
2.4.3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疫情在50年代只有1958年和1959年有報告記載。自70年代以來一直為我區高發傳染病之一,70年代為流行高峰期,平均發病率為542.91/10萬,死亡率為2.14/10萬。2000年以來疫情保持歷史最低水平,平均發病率為66.41/10萬,死亡率為0.35/10萬。最低值與峰值比較,平均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下降了87.77%和83.64%,降幅小于呼吸道和蟲媒傳染病(表5)。
2.4.4痢疾菌痢的平均發病率位居各時段傳染病前5位,除2000年后疫情出現明顯下降外,其余時段均表現出其較高的發病水平。2000年以來未發生死亡報告。阿米巴痢疾60年代平均發病率的高峰值為50.43/10萬,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后平均發病率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