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學作為高等院校財經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的合理運用,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情況下,財政學案例教學要經過案例制作、引入、討論、總結與歸納等階段,才能完成完整的案例教學程序。
關鍵詞:案例 案例教學法 財政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121-02
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對特殊的、典型的實例分析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論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礎上培養高校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新形勢下,如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已成為財政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財政學課程特點分析
財政學是高等院校財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地位處于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屬于專業基礎課范疇,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中介作用。財政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政府經濟行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諸方面的影響,因而可稱之為國家理財學或政府理財學。
財政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財政分配關系和財政分配規律。通過本門課程教學,應使學生了解財政學的基本理論,掌握財政職能、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家預算、預算管理體制、財政平衡、財政政策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相關的專業訓練,使學生提高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拓寬知識結構,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綜合素質。
財政學作為一門專業理論課程,其知識內容具有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理論體系完整、嚴謹的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財政學理論也在日臻完善。另外,財政學課程專業性很強,與經濟學相關學科聯系十分密切。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財政學教師,既需要雄厚的經濟理論基礎,更需要財政實踐及其經驗的積累。要將財政學講好、講精,就必須做到在教學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探索教學規律;開展必要的實踐教學,并將財政理論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
二、財政學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我國的傳統財政學教學偏重于定性和規范分析,容易忽視定量與實證分析,這就使財政學看似是純粹深奧的理論,偏重宏觀,帶來“大而空”的感覺,缺乏生動形象和可操作性。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現實情況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些新變化、新環境恰巧給了財政學進行教學改革的時機。引入案例教學法,使財政學真正成為一門與現實經濟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實用性、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已成必然趨勢。
1.案例教學法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目前財政學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考筆記。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聽課時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對一些財政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經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試時只能死記硬背,考完試也就忘得差不多了,不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案例教學通過討論的方式,增加了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財政學的興趣。
2.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F實社會經濟生活中,從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活動都和財政密切相關,財政學的案例大多數來源于現實經濟生活。學生在對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能極大增加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了解。通過案例教學,學生不單局限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更全面系統地了解財政學;不僅在課堂上學習財政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領會國家的政策。
3.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學生可以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思維和判斷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逐步得到提高。
4.有利于提高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目前高校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獨立性較強,但是缺乏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有許多群體活動。通過群體互動,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才能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在討論過程中對于不同的意見,教師會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包容,心平氣和地與他人合作,向他人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掌握必要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無疑大有益處。
三、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1.案例制作。(1)案例必須聯系實際,真實生動,貼近生活?,F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財政現象,這些現象都由一定的財政規律所支配。財政學案例就應該選擇這些財政現象進行編排,這樣既可以使案例貼近生活,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又可以體現相應的財政理論,符合預定的教學目標?;谶@些考慮,選擇案例時,既要避免杜撰案例,又要慎選外國案例。(2)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選取的案例要符合經濟實踐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確保案例所陳述的內容是經濟實踐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甚至是有爭議的事件。精選出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學的財政理論的案例。精選案例,熟練掌握財政學的理論,并通曉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通過“燈塔”和“公共草地的悲劇”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場提供和政府提供問題。(3)案例必須有系統性。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運用的所有案例應該相互聯系,由簡單到復雜,針對所講的財政理論,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分層次并有序地選擇和編排。
2.案例引入。財政學案例的呈現既可以放到講授的知識之前,也可以放到講授的知識之后;既可以在講授某一類知識時引入,也可以在講完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之后引入。例如,在講授轉移性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紹英美國家二戰以來轉移性支出的案例,使學生由西方國家的相關實踐活動逐步了解政府轉移性支出的作用;在講授財政政策時,則應先講解理論,后呈現案例,通過案例使學生強化對財政政策理論的理解。呈現的財政學案例,就內容來說,要求有比較完整的情景過程,有時還要用小標題突出重點,將其分成若干部分;就形式來說,單純以文字描述最常見,也可輔以適當的表格和示意圖等形式;就引入方式來說,可以給每個學生印發文字材料,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
案例在引入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案例在課程中所占的位置以及本案例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還要介紹本次案例討論的具體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將本案例的預設框架作簡單的介紹,以免學生在案例討論的環節上離題太遠,以免案例討論目標的迷失和討論時間的失控。
3.案例討論。財政學案例的分析討論是財政學案例教學最重要的環節。對于同一案例,不同學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有人只能得出淺顯的結論,有人則能得出透徹的結論。教師要組織好案例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質內容,揭示其本質特征以及案例與財政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內容與相應的財政理論聯系起來,加深對有關理論和方法的理解掌握。
案例討論可分成開始、討論疑難問題、提供備擇方案和討論如何實施四個階段。開始案例討論就是教師通過引導性問題或非引導性問題,向學生提出問題。接下來就需要確定案例中的問題所在。然后開始對備擇方案的討論,在討論中形成和刪去備擇方案,比較每種方案的優缺點,然后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最佳方案。進而探討如何實施該方案,討論實施中會遇到的阻礙和對策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4.案例總結與歸納。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點評學生的討論,對討論中涉及的理論問題進行系統歸納和延伸,點明這一理論或知識點在財政學課程框架中的地位,對該理論進行更加細致的闡述。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用傳統的合乎邏輯的描述對一般知識作出抽象化概括,對案例教學起到“點睛”的作用。
總之,案例教學法的出現和應用必將會對傳統的財政學教學模式產生沖擊。因此,要切實把握案例教學法的本質特征,以更高標準來規劃財政學的課程教學體系,充分發揮案例教學在財政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本文系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教研基金資助項目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麗華.管理案例教學法[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楊龍.公共經濟學案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4.溫海瀅.財政學案例教學課堂設計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07(3)
(作者簡介:朱順賢,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財稅理論與實務 山東威海 264209)(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