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老一輩教育家葉圣陶也有著名的論斷:“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如何理解這一教學思想和總體目標呢?在語文教學中,不能把“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教材中的知識”看作最終目的,而應充分發揮教材的“范例”作用。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即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讀書的濃厚情趣,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分析、歸納、表達等綜合語文能力。在此,根據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淺淡對為了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宗旨而必須處理的好幾種關系的認識。
一、將課內“學”與課外“行”統一
將課內“學”與課外“行”相統一,即在學生課內明理的基礎上,指導課外的行動,陶冶情操,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將“學”與“行”、“學”與“用”,“智育”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落到實處。比如,第一冊語文課本中《看企鵝》一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應讓學生懂得“在公共場所要講文明、守秩序”的道理,并且聯系班集和學校已經或將要組織的集體活動,比如學校體操比賽、“六一”文娛節目演出等,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以約束指導他們的行動。還推廣到校外,如乘公共汽車、參觀游覽、游園等活動,要求學生爭做“文明”小公民,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和習慣。猶如葉圣陶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二、將課內“已知”與課外“未知”結合
將課內“已知”與課外“未知”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有時會提出與課堂內容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奇思突問,教師既不能置之不理,以免挫傷了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又不能偏離教學內容而去解釋學生提出的“異問”,更不能訓斥學生,傷害其自尊心,最好采取“鼓勵、褒獎、疏導”等辦法,及時地將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向課外書籍,并指導讀什么書、怎樣讀書。例如,教學《少年閏土》、《草船借箭》、《賣火柴的小女孩》、《獄中聯歡》等篇目或節選改編后的課文時,可結合學生對故事情節好奇或提問,引導他們閱讀《故鄉》、《三周演義》、《安徒生童話選》、《紅巖》等名著或其中的相關章節。再如學習《奇妙的眼睛》、《電腦管家》等課時,及時推薦有關的兒童科普讀物;教學《愛迪生》、《詹天佑》等文時,可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人物傳記,學寫讀書筆記等等。總之,結合語文教材,因勢利導,利用學校圖書室或其它途徑,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廣泛而適宜的課外讀物。這樣,不僅能促進語文教學的深化,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拓寬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尤其是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具有深遠意義。
三、將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結合
將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結合,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激發學生學好各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既有相對獨立性又與其它學科相聯系,這也符合事物普遍聯系的規律和相對認識論。學好語文也有助于學好其它學科;學好其它學科,對學習語文不無裨益,各學科之間的知識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發現語文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音樂等學科之間的“知識網絡”,使各學科的學習相互滲透和促進。
比如在教學《南湖》一課之前,先讓學生參看歷史課本中《開天辟地的大事》。學生在了解了黨的一大有關知識后,為學習本課奠定了基礎。學習課文時,學生便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南湖”為什么在我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理,學習《鯨》、《爬山虎的腳》、《鳥的天堂》等課文時,可讓學生查閱自然課本中與之有關的章節;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詩歌時,可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誦,甚至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而翩翩起舞。這樣,注意語文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科的知識點相互滲透、補充,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樂,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其積極性,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總之,只要我們圍繞小學語文大綱要求,認真鉆研教材,備課備人,聯系學生實際,處理好教與學、學與用、課內與課外等各種關系,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能使語文教材成為真正的“范例”,并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至高境界,從而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優良素質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