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輝
教育是充滿情感、充滿愛的事業,語文學科是一門典型的包含情感因素的學科。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心理愉悅的因素,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學生,用優美的意境去熏陶學生,用高昂的激情去打動學生,只有這樣才有助于調動學生,才能以“情”感人,讓學生在其中逐漸形成個人的美好情操。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學,語文教師必須使語文教學成為情感的交流,營造健康的教學心境,努力把語文教學變成學生的一種享受。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大多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就暗喻了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產生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理愉悅感。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產生與作者共鳴的東西,那便是真摯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用心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
二、讀促結合,渲染學生情感
情感應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尤以朗讀最為重要。朗讀是通過讀出句子和詞語的聲音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聲音語言,因而往往還原出作者本身所要傳達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感染。要做到教師示范讀與學生品讀相結合,讀中悟情。課文不是無情物,課文越好,思想感情就越是強烈真摯。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課文的內在意蘊。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語言親切,感情真實,通過反復朗讀,以至達到可背誦的程度,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通過朗讀,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躍然紙上,作品的情感便入眼入心了。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各段均由話別引出發生在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令人蕩氣回腸的往事。教學時應憑借朗讀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讀描寫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食物這一部分時,對描寫大娘動作的詞語要求重音朗讀,輔之以恰當語氣,讀出朝鮮大娘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一心掛念志愿軍戰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情感基調,以達到升華情感體驗的目的。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其情調,明確其情理,激揚其情懷,達到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三、演繹課文,引導想象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美,是將情感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的關鍵。在審美欣賞中,想象有重要的作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語言描繪,在腦中想象出各種人物、情節、環境,并且要通過想象,設身處地體驗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內心活動。小學語文課文的形象性語言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美,既把學生引進了欣賞過程,又提高了學生欣賞的能力。如在教學《春天的色彩》一課時,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幅微風拂面、桃紅柳綠、細雨綿綿的春景圖以及如音符般優雅的燕子、夜鶯、小麻雀的身影,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音樂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歡唱,此時他們心中感受到的不只是黑白文字,還有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春的世界。這樣憑借豐富的想象進入美妙的意境,使學生更加沉浸于生機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的意境之間,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有效的朗讀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象結合起來,引發學生的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象就無法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教師要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的活生生的世界,也要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
四、發揮語言優勢,激勵學生創造美
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是意識的外部形態。人們往往通過語言來加深認識、加強了解,并通過語言交流思想增進情感。巴甫洛夫之所以把語言看作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就是因為語言中充滿著情感。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含情,引起共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的情感,并把它通過語言準確地表現出來以激活歷史人物和事件,用來感染學生的情感。教師說話是很關鍵的,要求言簡意賅,要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當準確的措辭、繪聲繪色地講述,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為開發語言的潛能,教學中要憑借語言再造想象,創造語言描繪的圖景。如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和配樂朗讀的方法,以語言來渲染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一種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從內心深處受到感染,進而產生豐富的想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這還不是將情感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而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激勵學生創造美,才是將情感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我的同事是這樣做的: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后,激勵學生按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發展趨勢進行續編故事,訓練學生創造美;“一畫勝百言”,有的課文學完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一畫,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自由的想象空間從而引發心靈的觸動;還可以在情景表演中激活思維,體會作者描述的意境及運用語言的美妙,從而創造出語言美、內在美。
另外,教師的個性魅力也是情感教育的因素。如舉手投足、神情姿態的氣質美;抑揚頓挫、富有磁性的與語文課文內容渾然一體的聲調美;解析語言鮮明、生動簡潔的智慧美;用鼓勵式語言與學生交流的心靈美等等。總之,將小學語文教學與滲透思想感情教育相結合,用真誠去引導每一顆未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增長見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才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