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志
作文分在高考中占據了語文高考分數的半壁江山,它在高考中的獨特地位,讓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人都不敢輕視。作文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般作文教學的模式為“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一般看來,學生辛辛苦苦寫了作文,教師如果不精批細改,就沒盡到自己的責任。可是作文的評改往往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作文發下去后,學生往往只關注幾句評語,看后往一邊一扔。作文批改耗時長,收效微。教師批閱成了出力而無所收獲的無效勞動。加上有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喜好評判,按成人化的要求來拔高評改作文,只有少數的學生能嘗到作文成功的快樂,卻嚴重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使學生的作文訓練收獲甚微。大量的勞動讓教師苦不堪言,學生怕作文,教師苦批改。有的只好減少學生作文次數,但又影響了作文訓練。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關注,以減負增效為目的,和一些同事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現在我把在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寫出來,請方家指正。
我認為,缺乏學生參與的作文批改存在著許多弊端:教師的評語往往有些大而不細,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結合自己的作文有具體的體會;教師往往把個人思維方式強加給學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語言特點來評判成績不等、水平差異、閱歷各異、愛好迥異的各位學生,培養一段后,把學生活躍的思維禁錮成“思維八股”,文章變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學生的個性、創造力逐步萎縮;有的教師按成人化的要求來拔高評改作文,結果滿篇成了教師的改動文章,嚴重挫傷了學生的作文積極性;評后修改缺乏教師的監督和指導,學生不能自覺地細磨作文,修改積極性不高,教師一一指導又沒有足夠的精力,因而教師的作文指導難以有效地落實到作文中去。為此,我們確立了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評改的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變“教師評改” 為“學生自主評改”。讓學生全程參與作、評、改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多層多邊交往中,其創新潛能得到挖掘,興趣得到開發,作文鑒賞與寫作能力得到提高。整個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參與評改能力的培養,以小組合作探究式的互動評改模式為訓練主線,最后達到以學生自主評改作文的最高目標。
學生自主評改作文的優勢:1. 評改作文,首先要明確作文訓練要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加深認識,同時會不自覺地對自己的作文加以反思。2. 評改前學習高考作文兩級評分標準及具體細則,可以讓學生明確高考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的寫作習慣。3. 評改別人的作文,可以發現別人作文的長處,吸取別人作文失敗的教訓,在評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鑒賞力。
第一,學生自主評改要進行批改前的指導,使他們明確評改的要求,否則容易使學生的評改處于盲目無序的狀態。有的學生會憑個人的好惡來給習作者下評判結論,態度不嚴肅;有的對問題的理論挖掘不夠,只停留在文章語言層面的推敲改動上,不能從文章的選材、剪裁、結構中心、思想深度、表現技巧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討。因此,要明確確立批改目標,根據此次作文的訓練目的,制定相應的評判標準,避免要求過于全面,以免沖淡訓練的重點。本著鼓勵的原則,對達到訓練目標的習作,就可以給予表揚,在班里作為范文朗讀。在評語中要多找習作的閃光點,以表揚激勵為主,作文的缺點主要從沒有完成此次訓練的要求方面去尋找。另外,像錯別字、語句的通順、卷面書寫等常規要求要在每次作文的評改中給予關注,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
第二,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要培養學生具有朗讀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練。通過整篇默讀,習作中的錯別字、漏字,就會被發現并糾正過來,然后再輕聲讀,看習作用詞是否貼切、句子是否通順、上下句連貫是否合理、標點是否正確等。再從文章結構入手審視誦讀,如層次是否顛倒,條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應。重點復讀思想內容,如審題是否正確、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圍繞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內容詳略是否得當、細節是否真實等。依據教師指導的評分標準,深入品評,點評習作不當之處,力求文通字順??傊?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從作文的結構、語言、基本觀點、思想感情、文面等方面批改文章(根據訓練計劃,每次有所側重)。除用傳統的“刪、增、調、換”等方法外,還要教育學生學會旁批,并運用說明式、評述式、提示式等方法來評改作文。 讓學生了解常用修改符號及點評的方法,規范使用刪、增、調、換等修改符號。另外,為在未來的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使評改更具針對性,可組織學生學習高考作文兩級評分標準及具體細則,明白評分標準精髓所在,提出“穩抓基礎分,力爭突破發展分”的指導思想。
第三,具體指導。教師把選定的學生習作從整體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時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在比較中領悟修改的方法,讓學生直接感知教師修改的全過程。并選擇一些有類似錯誤的習作,讓學生指出修改的辦法,然后教師板書本次集中存在的問題,并做理論引導。
第四,選典型作文讓習作者朗讀,要求同學在認真聽的同時,并根據寫作要求準備發表批改建議,讀完后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見解,并讓習作者介紹自己的構思過程、選材方法、立意方法。此時,“批改者”與“習作者”同堂而論,往往作者在虛心接受“批改者”的批評同時又據理力爭,課堂氣氛異常熱烈。而教師則要根據訓練要求,從深層的作文理論上要加以指導,例如:議論中論據的典型性問題,給學生分析什么是“典型性”、如何選擇典型論據、如何做到典型材料的創新,并針對閱讀習作總結點評。
第五,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劃分作文評改小組,每組要有不少于兩名作文水平高的學生擔任組長,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的互動式評改模式進行評改,這種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作用和主體作用。集體作用是指大部分學生還不能獨立對習作進行評價的情況下,組成小組研討,既可避免全班討論頭緒太多、太繁雜、效率太低的弊端,又可避免獨自修改猶豫不決、信度不高的缺點。主體作用就是評價權基本上交給了學生,只是在雙方爭執不下時,教師才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這一“看法”主要從寫作理論上給學生加以指導,而且小組批改時間短、效率高。
針對同一篇文章,經小組討論后,先由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提出口頭評改意見,并兼納其他組員的建議,加深學生對作文的整體評價認識,然后采用組長組織輪流執筆的方法進行評改。評改后,教師要求每組交兩篇批改作文,作為推薦樣本,拿出來在全班口頭交流,然后各小組展開爭論,教師作點評指導。教師要認真審閱各小組評改情況,表揚那些評改認真的小組及執筆者,對批改重點把握不準,態度不夠認真的要重新個別指導,使其及時改正。每次評改前,及時指出上次評改存在的優缺點,逐步使評改走向自主規范的新臺階。
要重點指出的是,批改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的放矢,加強針對性。有些文章言之無物,批改時要指導學生選擇中心材料,并逐步使之寫得具體;有些文章材料龐雜,批改時就要著重指導學生圍繞中心選材和剪裁,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有些文章雖能用材料說明觀點,但材料不夠典型,批改時應指導學生如何選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內容深刻,富有感染力;有些文章詞不達意,顛三倒四,批改時著重幫助學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寫通順,而不需提過高的要求??傊?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有所得。
以上是別人評自己的文章,自己評別人的。還應關注評后的自改,學生在評改中明確了訓練目標,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鑒賞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寫作能力不經鍛煉不能切實的提高,往往只是手高眼底。所以,在評的階段結束后,學生要根據對自己作文的評價,再磨一遍,就是重新寫,針對自己作文中的問題加以修改。作文修改完成后,小組再作評改,對修改得好的,拿出來在全班朗讀,給予表揚;不行的,指出來再修改,一篇文章磨三遍,學生在評中提高認識,在改中加深理解,寫作能力就能逐漸得到提高。
學生自主評改作文既減輕了教師評改的負擔,提高了評改效率,又增強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作文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了提高。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是有效的、可行的。當然這種方式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占用課時多,訓練組織不好易流于形式。但是,比起以前的費時、低效的評改方式,它自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不斷提高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