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榮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創新思維活動。提起作文,小學生就頭疼。要想讓學生寫出好的文章,表達出真情實感,就要發揮教師主導地位的作用,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是促進一個人萌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心理產生一種對目標的自我追求。教師如能想方設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把寫作文當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那么,學生就會消除懼怕寫作文的心理障礙,產生種種聯想,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在實踐中,我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要想寫出好的作文,頭腦中必須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品嘗生活,才能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我提倡學生親自參加活動,親身體驗,要求學生將活動的過程、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及自己的心理狀態都記下來,以便于寫作。在提出具體要求后,我組織了一次“學生的成績要不要公布”的辯論活動。我讓參與討論的學生提前就這個話題準備說服對方的材料,論據要充足,說服力要強。活動當天,學生們個個精神飽滿,辯論過程中正、反兩方的學生個個伶牙俐齒,論據充足,互不相讓。聽的學生個個神情專注、興趣盎然。因活動之前我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活動過程,自己參與或不參與的心理,發言和不發言的學生的神態、動作、語言等。活動結束后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拿起筆寫起作文來,并且寫得作文有血有肉、各具特色。這樣變“要學生寫作文” 為“學生要寫作文”,效果極佳。
二、體驗生活,激發興趣
生活是積累第一手材料的最好源泉,是寫作的本源。只有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真正地成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生活中,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艱辛與快樂,才能產生深切的感受。例小學語文中要求學生寫一篇以“——的星期天”為題目的作文。雙休日前我就留下作業,要求學生替媽媽當一天家,或與父母一起參加勞動,或自己安排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自己補充題目寫一篇作文,周一返校時將作文全部交上來。我評閱時發現有的學生居然能超水平發揮,寫出了感人的文章。這樣寓作文于生活之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作文視野,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削弱了他們獨生子女“王子” 、“公主”的優越感,使學生熱愛生活,樂于寫作。
三、身臨其境,激發興趣
在教寫一處景色時,我讓學生寫了三次,結果學生光憑空想象寫不出來。于是,我向學校申請,在確保學生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去游覽了我們這兒的景區——九龍峽。一路上學生邊走邊敘述看到的景色,有的學生還時不時地高歌一曲來抒發自己興高采烈的情感。當我們來到九龍峽半山腰時,學生看到山上的桃花正在含苞欲放,一個學生情不自禁地吟誦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詩,他搖頭晃腦,神情動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用此詩來表達自己看到的情景和此時的心情。當走到山頂時,又一學生高聲吟誦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恰到好處地形容了山之高。學生通過親身的感受,增加了感性認識,寫作興趣被激發出來,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回到學校后,我稍加指點,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氣呵成完成了習作。
四、動手操作,激發興趣
有些文章學生寫不具體、不真實,原因在于學生沒有親自實踐。只是憑空捏造作文,或照抄例文。例在指導小學生寫“我學會了——”一文時,我提前一個月布置,讓學生在一個月內學一項技能,并提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留心記錄遇到的困難,學習時自己的心情,與別人的對話,克服困難的方法,當時的感受、想法、做法等等。要求學生必須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例如炒菜、釘紐扣、手工制作、繡花、編制、剪窗花、做飯、等,學生經歷了學技能的過程,感受頗深,寫起作文來就不會出現空話、官話連篇的現象了。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要根據實情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只要學生感知了眾多的具體事物,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激發,就會產生興趣。感知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知識、激發興趣,也可以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生活、接觸生活、認識生活,使學生懂得生活是寫作之“源”和“本”。正所謂“有所為而作,有所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