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特別強調了“閱讀”和“積累”,并明確規定了各年級課外閱讀的量。但是由于各個學校條件不同,課外閱讀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很多教師一味強調要課外閱讀,但是缺乏具體的指導。學生只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可到底要閱讀什么、怎樣閱讀,不很清楚,結果造成了課外閱讀的盲目性。要想通過課外閱讀增加語文知識的積累,迅速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就必須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閱讀氛圍,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學的材料的興趣。”可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對此,我首先是通過在班級中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收集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學生搜集了“書猶藥也,善讀則可以醫愚”、“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等多個熱愛讀書的名人名言。學生收集名言后,我還組織學生交流,并選擇代表性的名言請書法好的學生寫出來,張貼在班級墻上。又如開展“一人一條新聞”、“一人一個故事”、“一人一篇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將課外閱讀中所見的大事要聞、奇事怪物、民情風俗、自然風光等說出來;也可以不定期地搞一兩次書面交流活動,比如讀書筆記交流等。還動員、引導學生從家中帶來自己喜愛的書充實班級圖書柜,在班級中創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書林”境界,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求讀書的神圣感。其次在課堂上要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比如可以用故事激趣法激發興趣。學生最愛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可選擇益智、有趣、充滿幻想等符合少兒年齡、心理特點的故事進行生動形象的講述,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之時,引導他們自己去看。
二、加強閱讀方法指導,培養課外閱讀的能力
要讓學生自己挑選到適合閱讀的書籍是很難的,他們離不開教師的正確指導。要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還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讀前指導的目的在于通過反復的、經常性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方式。我通常是根據課外閱讀的計劃,把閱讀內容告訴學生,然后提出明確的要求,提示讀書的方法。并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實行因材施教,以調動他們閱讀的自覺性。同時,我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1. 拿到一本書后先問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什么?接著快讀目錄,以得到一個總體概要。2. 找到想研讀的內容,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不懂之處畫上符號。待閱讀全書后再理清條理,思考不懂的問題。3. 欣賞品味精彩片段,體悟寫法。
小學階段是學生摹仿力較強的時期。小學生最喜歡摹仿課文中出現的文章類型、文章內容。因此,在選擇課外書籍,特別是文學作品時,我有意識地選擇與語文課文相關的書目,或與作文教學的需要結合起來。如:在開學初,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與課本相配套的課外閱讀書目和要求,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我校學生有人手一冊配合課程標準的讀本,書中精選、精編了題材、體裁多樣的文章,對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有很大好處。我有計劃地利用閱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運用課上學到的方法進行閱讀,每周一個單元,并結合共性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讀書方法和收獲。此外,還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的其他書籍,解決遇到的問題,真正達到了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視拓展延伸,提升課外閱讀的質量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學習要聯系實際生活、要滲透到實際的生活中。課外閱讀教學就是將教學平臺從課本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背景下自主探究,獲得新知。在課外閱讀教學中,以學生自主體悟為基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外的拓展和延伸。如在閱讀資料《小壁虎找尾巴》時,學生對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生長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收集資料,然后組織學生開展讀后感的演講比賽。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開拓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學生對活動的構思、策劃過程都體現了學生的學習品質。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樣才能顯出學生學習的實用性。如在讀了《蛇與莊稼》時,應結合環保問題,開展實踐活動。如組織策劃一個以“保護我們的朋友”為主題的環保宣傳活動,或者以環保為內容組織學生做手抄報或寫小論文……這樣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實用性,還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總之,科學地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不僅能提高他們課外閱讀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外閱讀中實施自主學習的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實現了主體性的發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