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玉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果我們局限于傳統的課本教學思路,不敢跳出來,整天引導學生在題海中遨游,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想讓語文這“半畝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只能依靠“源頭活水”,多讀多想是不二法門,舍此之外,別無出路。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們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走進課內、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然而,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一、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堪憂
據調查,當前城市中除了可憐的課內閱讀外,有超過半數中學生基本沒有課外閱讀,少數學生能讀點課外讀物,但以流行讀物、 娛樂快餐式讀物為主,涉足經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我曾對自己所任教的畢業班58名學生作了問卷調查,結果令人吃驚。每冊書推薦學生閱讀的名著,全部讀過的沒有一個人,部分讀過的不到50%,都沒有讀過的竟超過50%。此種情況在中學是較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沒時間,沒精力。多數學生抱怨課業負擔重,考試壓力大,整日忙于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無心、無力、無暇顧及課外閱讀。
(二)家長、教師的反對。家長、教師最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閱讀課外書籍被視為不務正業,或受到嚴厲批評或書籍被沒收。情況嚴重的連閱讀報刊、雜志的權利也被剝奪了。
(三)沒興趣。有的學生能忙里偷閑有點娛樂活動,也寧愿看電視或玩電腦。即使讀點東西,但主要為放松消遣,讀點通俗讀物,對于嚴肅讀物或經典書籍覺得疏遠、隔膜,讀起來費勁,沒興趣。
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是反常的,令人十分擔憂。廣泛閱讀是學生求知的天性,也是學生學習的權利,更是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說中學階段是讀書的最佳時間,不僅因為此時更益于接受知識,更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習上的欠缺,是終生無法彌補的,尤其是對學生的思想發展,影響就更大了。因此,加強語文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強語文閱讀的必要性
(一)閱讀可以陶冶學生健康、積極的思想道德情操
閱讀究竟是什么?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這樣解釋說:“閱讀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高爾基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著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雨果也說:“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情況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古今中外無數的名人都向世人昭示著這樣一條真理:多讀書,讀好書,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養,凈化人的心靈品質。
事實上,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父母和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小到大,都不需要靠自己努力爭取什么。孩子長期淹沒在父母和長輩的愛河中,情感變得麻木。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感染學生,潛移默化,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楊絳的“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的人道主義精神;■魚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價孝心等等,這些在語文閱讀材料中俯拾皆是,我們要抓住這些內容,入情入文地講解、討論,使學生產生共鳴,深受感染,必能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使人格得到升華。可以說語文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體驗人生、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大平臺,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鮮活的材料。這些作品如春雨一樣滋潤著學生干涸的心靈,使他們的思想變得豐富,薄弱的意志變得堅強,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閱讀有利于獲得語感
眾所周知,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是一種理性的直覺,其形成是由過去的知識、經驗在心理結構中的積淀。一般情況而言,閱讀能力的核心便是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語感能力。語感敏銳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還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諸多妙處。反過來,語感的優劣,也來自于讀書的積累。書讀多了,富有積蓄,“感覺”自然靈敏,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語感豐富敏銳,便能明曉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語言形式亦可表達同一的思想內容,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需要特定語言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感是聽說讀寫的核心,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以積淀語感為目標。因為語感不是“東西”,也不是知識、觀念、教條,因而不能給予,不能灌輸,不能“粘貼”。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多讀課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把別人的言語手段內化為自己的言語手段,是獲得語感、掌握運用語言規律的必由途徑。
(三)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是什么?是表達,是把腦子里的東西寫出來,讓人家知道。那么,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一個是出。顯然,寫作水平的提高,是離不開閱讀水平的提高。閱讀對寫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閱讀對“思想吸收”,充實寫作內容有幫助。《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有如下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但學生不能事事直接參與,許多東西都要從閱讀中獲得認識、充實和提高,因此,閱讀對學生十分重要。其二,閱讀對“技術訓練”的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大量文質兼美的佳作,對寫作技巧必然有所領會,并漸漸積累,歷練出自己的寫作技巧。其三,閱讀對“完美語言”有幫助。葉圣陶曾說:“從前有些人,看不起語言文字的討究,認為那是支離破碎的工夫。他們自己有個不二法門,讀著讀著,自己頓悟,他們的方法并沒有錯。”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教師出盡法寶,收集大量的作文題目,要學生天天寫、周周練,教師也不辭勞苦,批改大量的作文。但結果呢?學生叫苦連天,教師筋疲力盡,但學生的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活水”——閱讀。
因此,提高寫作能力,無捷徑可走。只能靠學生多讀、多思。讓學生在“讀”中“思”,在“思”如泉涌時“寫”,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三、如何開展有效的語文閱讀
(一)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由課內的精讀引導學生遷移向課外
語文教學不能只滿足于課堂教學和教材內容的學習,應將學生的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在一起,把課外閱讀作為課內學習的延伸和發展。由精讀一篇帶出許多篇,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感悟。學習朱自清的《春》,可指導學生比較閱讀沈從文的《春》、林斤瀾的《春風》、老舍的《大明湖之春》等;學習酈道元的《三峽》,可比較閱讀方紀的《三峽之秋》;學習沈從文的《端午日》,可同時閱讀他的《過節和觀燈》等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名著閱讀,開展形式活潑的讀書交流活動
在放假之前,布置學生閱讀新大綱推薦的名著。開學后,在班級舉行“好書,伴我成長”手抄報比賽和“讀書,使人進步”的征文比賽等,并利用早讀、午讀的時間積極向學生推薦當代一些名家的作品,如畢淑敏、羅蘭、劉墉等,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三)每周開設一堂閱讀課
把學生帶到圖書館中去自由閱讀。未來的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閱讀教學僅以課本為單一的教學內容肯定是不夠的,為了豐富學生的讀書內容,我把閱覽圖書館作為第二課堂,每周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在教室設圖書閣,讓書架上的圖書成為學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之間的研討和交流代替學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之間的研討和交流代替老師的講授,從而為學生拓寬了視野,形成開放性的語文教學體系。
近年來,中考考試命題也作了相應的改革,現代文不考課內文段。我覺得這是把我們語文教師從題海的桎梏中真正地解放出來,這是師之幸、生之幸。為我們實施《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廣泛的閱讀,因此,我們應從培養人的高度關心中學生的閱讀生活,不斷地為他們從源頭引進“活水”,使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