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炎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和諧之本。解決我國當前存在的“就業增長背離”問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并重的發展現,促進增長與就業的協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就業基礎。
關鍵詞:和諧社會;就業;增長;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1-0131—02
1“增長與就業背離”:制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
社會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是社會主體間的利益和諧。增長與就業背離意味著大批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的人口被動失業,不能通過就業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加劇社會主體間的利益失衡,沖擊和諧社會的微觀基礎,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1增長與就業背離不利于實現人與人的和諧
就業,不僅具有經濟意義——使勞動者在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同時獲得收入,而且具有社會意義——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贏得自尊。正如2001年國際勞動組織通過的《全球就業議程》所指出,“工作是人們生活的核心。這不僅是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還是人們融人社會實現自我以及后代帶來希望的手段”。當前,實現就業是我國多數社會成員獲取經濟收入、進行人際交往、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平臺。一旦面臨失業,其結果很可能是人際交往圈縮小、社會資本減少,甚至導致自閉心理,無法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如此情況下,是談不上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的。
1、2增長與就業背離不利于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
增長與就業背離的背后是勞動要素相對于資本要素的地位下降。資本本來就處于強勢地位,而我國偏低的勞動參與率以及經濟增長中對資本投入的倚重,進一步加劇了資本與勞動的失衡。資本和勞動要素結構扭曲,勞動閑置和企業結構畸形導致的基礎性的分配不公帶米的是居民收人差距拉大、投資與消費失衡、內需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在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較小、保障層次較低的條件下,一旦發生群體性就業困難,必將產生嚴重的社會后果。例如,以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代表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難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危及人與社會的和諧。
1、3就業與增長背離不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前提是實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但我國正處于重工業化發展階段,新型工業化道路尚在起步階段,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仍呈高能耗、高污染態勢,具有顯著的唯“GDP”的特征。這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增長模式存在兩個相互聯系的隱患;“有增長無發展”和“無就業增長”。雖然GDP總量增加了,但卻是以失業增加和生態失衡為代價的,并不能提升國民整體福利水平。我國人口眾多,農業隱性人口數以億計有待轉移,但非農就業機會和崗位嚴重不足。龐大的農業人口為了維持生計,必然只能強化對已發生生態退化的土地進行開發。特別是在我國原本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中西部地區,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開采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觸目驚心。顯然,在就業與增長背離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
2全面認識持續出現“增長與就業背離”局面的成因
持續出現“增長與就業背離”局面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發生的。在這一時間,我國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勞動者在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當前,主要表現在勞動力供給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在上述多重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抑制。
2、1勞動力供求失衡
計劃經濟時期,農業勞動人口被束縛于土地,城市勞動人口則被政府控制的企業所吸納,實現了低效率、形式性的“充分就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嚴峻的勞動力供求形勢開始呈現。我國是一個二元結構典型的社會。根據劉易斯人口流動理論,在城市現代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于農業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前提下,農業人口向城市的流動是必然的。從世界農業平均勞動生產率來看,我國農村還有1.5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勞動力供給2400萬,如果每年只能安排1100萬,累積新增失業將為6500萬。嚴峻的勞動力供求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拉動效應。
2、2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各要素投入綜合作用的結果。按照經濟增長模型,節約勞動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會產生就業擠出效應,降低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我國正在經歷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造成就業率下降的內生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一方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數量有限;另一方面,對就業者的技術水平、職業素養、創新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無疑,這對舊體制下低素質勞動者形成排擠?!扒舐氹y”正成為勞動力市場的普遍現象,甚至一些高學歷人才也加入了失業大軍?;蛘摺敖蹈褚郧蟆?,加入到低層次就業崗位的競爭當中。
2、3產業結構調整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它們都有一個持續時問較長的工業化時期,順利的完成了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二產業的有效轉移。由于其工業化的規模大、基點高,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強,往往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勞動力短缺。而我國至今還沒有完成工業化任務,二元結構典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有待于大量的轉移。第二產業最易受到“資本深化”影響,其就業彈性系數下降顯著。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較高,但其容納的就業量還不高。我國第三產業就業彈性與就業規模保持正向關系,但顯著性不強,表明當前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支持程度較低。一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吸納的就業量仍偏低}另一方面,該產業。特別是金融、文化產業等新興服務業對城市弱勢群體成員就業的吸納力更低。整體看,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還不能有效提升就業彈性。
2、4要素價格扭曲
要素價格的扭曲是導致中國出現就業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的大量投入和積累,而資本的大量投入和積累使得企業在技術選擇上顯示了資本替代勞動的偏差,使技術路徑偏離了要素稟賦的自然結構,加快了資本的深化過程,勞動力在經濟增長中受到排擠,于是推動就業彈性下降。而導致投資過度和資本的過度積累又是由于國家長期的低利率政策改變了貸款的流向,使絕大多數貸款為國有部門所獲,銀行不愿提高利率。因為利率的上升會威脅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除此之外,逐步攀高的工資成本也一步步地減少了就業的增長,由于偏高的勞動力價格和資本利息的偏低。投資的資本傾向在
微觀水平是理性行為,并對就業形勢產生消極的影響。
3實施增長與就業并重的發展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就業基礎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解決當前日益嚴峻的失業問題的現實要求,也是構建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就業基礎的內在要求。樹立增長與就業并重的發展戰略,就是既要防止片面的以經濟增長為中心而出現“無就業型增長”,也要防止片面的以就業增長為中心而出現“無增長型就業”,促進增長與就業的協調發展。
3、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增長與就業協調發展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實現我國長遠戰略目標的根本要求。同時,也只有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就業規模。另一方面。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我國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現實,把促進就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寧可犧牲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也要把失業率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內。
3、2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作用,共同治理失業問題
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要形成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的新格局。解決就業問題主要依靠市場調節,但政府的作用也很關鍵。政府要通過制定就業規劃,引導和調節勞動力供求;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對特殊困難對象實施就業援助;健全市場體系,依法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提供就業服務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把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和政府的促進作用很好的結合起來,共同治理失業問題。
3、3實施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就業彈性
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屬,適應就業格局和從業方式的變化趨勢,適應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要求,在保持國民經濟必要增長速度的前提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提高就業彈性。為此,要緊緊圍繞擴大就業,從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小額貸款等方面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中小企業,鼓勵發展跨地區勞務協作和勞務輸出。同時,政府應從工資待遇、失業津貼、勞動條件、社會保障等方面支持多種靈活就業形式的發展,以形成有利于靈活就業形式的體制環境和社會氛圍,為低技能者創造就業機會。
3、4加強人才資本投資,提升勞動者就業競爭力
目前我國一方面存在失業現象,另一方面又有著大量的崗位空缺,表現為無技術的非熟練勞動力就業難,而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勞動力卻供不應求。因此,要通過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不斷提高勞動力的技能和索質,從而使其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就業功能,在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要建立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培訓內容體系和靈活多樣的培訓方法,切實開展在職員工和下崗職工的職業教育培訓,使勞動者掌握良好的職業技能,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夏長杰,增長、就業與公共政策[M],北京。社套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蔡昉,實現經濟與就業同步增長的政策建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5,(1)
[3]顧驊珊,為什么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J],市場經濟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