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一、國外關于大學生發展的理論
在早期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中,哈維格斯特(1953年)就提出了成年早期發展任務理論,他提出的發展任務主要涉及10個方面:.學習實踐與同年男女之間新的熟練交際方式;承擔作為男性或女性的社會任務;認識自己的身體構造,有效使用自己的身體;從精神上到行為上都獨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具有經濟上自立的自信;選擇職業及就業;做結婚及家庭生活的準備;培養作為社會一員所必須的知識和態度;追求并完成富有社會性責任的行為;學習或實踐指導行為的價值觀。埃里克森(1958年)認為,成年早期心理社會發展的關鍵是友愛、親密、對孤獨和自我的專注;若發展順利則為成功的感情生活和事業奠定基礎,若發展失敗則導致孤獨寂寞、無法與他人親密相處。由此可見,在大學生發展中,良好人際關系的確立是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關鍵。
目前,在美國影響最大的大學生發展理論是亞瑟·奇克林在他1969年出版的《教育與自我同一性》一書中提出的大學生發展7要素理論。亞瑟·奇克林認為,大學生發展任務包括7個要素:能力培養、情緒控制、培養相互信任的獨立性、成熟的人際關系、建立自我同一性、發展個人目標、實現整合性。其中的前3個是低年級同學主要面臨的發展任務、后4個是高年級同學面臨的發展任務。所以大學生發展是分階段的。
羅格·溫斯頓等人在其研制的《大學生發展任務及生活模式評價量表》(SDTLA)中將大學生的發展任務分為11個發展維度:事業計劃、學業規劃、文藝參與、生活模式計劃、學術自主、情緒自主、獨立生活、人際自主、朋輩關系、包容能力、健康的生活模式。該量表更具體了大學生發展的任務,但此量表是在美國高等教育背景下提出的,如果要分析出我國大學生發展任務及需要,我們必須根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研制出我國大學生發展任務的量表。
二、我國關于大學生發展研究的現狀
(一)研究數量
筆者以大學生發展為題名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從1979~2008年之間,共有64條記錄,除去政策性文件、人物專訪與傳記、工作座談會紀要、講話稿、高校與院系工作動態介紹,真正的學術論文只有49篇。而這49篇文章也是對大學生發展的零散研究,并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由此可見,我國關于大學生發展的研究起步晚,且數量少。
(二)研究內容
筆者主要從大學生發展主題內部、外部以及專題研究三個角度來探討我國對大學生發展主題的研究內容。
1.從大學生發展主題內部關系看。對該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發展心理、大學生發展評估和大學生發展需要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大學生發展心理主題研究。關于該主題的研究一共有11篇文章。探討大學生心理發展層次有2篇文章:作者均為丁立平,丁在其文章中指出大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五個階段:被動跟進階段;主動適應階段;主動擴展階段;深化升華階段;畢業前的社會心理準備階段[1]。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有9篇文章:其中雷虹和向前討論了大學生發展性心理,雷虹歸納了大學生發展心理教育的內容: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心理健康教育。[2]向前提出實施發展性心理訓練的途徑:正面知識的傳授與課堂教學的滲透相結合;發展性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相結合;專題訓練與學生社團活動的訓練相結合;傳統宣傳方式與現代宣傳方式相結合。[3]李彩英、程偉淵、王婷分別對大學生焦慮心理、人格缺陷、壓力進行了探討,三者均是重點探討了現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和人生規劃壓力。潘燕、鄒勤、劉恒新、張寶蓉探討了大學生發展的心理素質問題,其中鄒勤、劉恒新分別論述了情商、創造性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作用。第二方面,大學生發展評估研究。關于該主題的研究有4篇文章。王保江在《高校大學生發展狀態評估的研究與實踐》一文中論述了開展高校大學生發展狀態評估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并歸納了8個維度的評估內容: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心理危機、社會工作與實踐、誠信、歸屬感、個人規劃。[4]康宏在《大學生發展性評價研究》一文中介紹了國外的各種先進的評價理論,并提出了大學生發展性評價研究的策略:轉變評價功能、拓寬評價指標、設計評價過程、選擇評價方法。[5]李彬、許文賢都是從大學生自我評價的角度探討了對大學生發展的評估。第三方面,大學生發展需要的研究。關于該主題的研究有8篇文章。大學生的發展任務的探討:歐陽敏提出大學生的發展任務主要是健康的生活、自主學習、人際關系發展、自我調節、自我概念發展、自我規劃、自主性發展等7個方面;周芳認為要激勵大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來促進大學生的發展;[6]竇孟朔認為要圍繞大學生的發展需求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務。[7]胡渝在《論影響大學生發展諸因素》一文中探討了影響大學生發展因素,他論述了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作用。[8]
2.從大學生發展主題外部關系看。該主題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大學生發展指導思想、大學生發展與文化、大學生發展與教師、大學生發展實踐。第一,大學生發展指導思想研究。關于該主題的研究有4篇文章。其中王潤玲、王良平、桂捷分別認為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和諧教育思想、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大學生發展。劉堯在《新世紀:中國大學與大學生的發展方向》一文中論述了新世紀中國大學和大學生“四個應該”的發展方向,探討了新世紀中國大學的使命和大學生的職責。[9]第二,大學生發展與文化研究。關于該主題的研究有5篇文章。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陳慶凱在《淺議網絡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一文中總結了網絡對大學生發展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10]張秋山在《網絡社會與大學生發展初探》一文中分析了網絡社會的發展與本質,并分析了它和大學生的關系。[11]陸松在《淺析校園隱性文化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一文中認為學校必須重視隱性校園文化影響,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優化校園育人環境,以完美的形象去感染師生的心靈、行為。[12]班忠玉在《人文素養對藝術類大學生發展的意義》一文中認為在藝術類院校中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意義十分重大,藝術院校要注重專業課中滲透人文精神,從而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13]第三,大學生發展與教師研究。關于該主題的研究有2篇文章。張小明在《論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一文中認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大學生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大學生發展的動力和典范。[14]周愛平在《影響大學生發展的教師角色因素》一文中認為教師的社會角色是影響大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的社會地位、職業責任、職業道德和師生交往等角色因素,對大學生的知識、智慧、情感、意志、人格、個性、氣質、品質等方面的發展產生重要作用。[15]第四,大學生發展實踐研究。該主題的文章有6篇:對生活導論課的探討:趙平在《美國的大學生活導論課》一文中介紹了美國大學生活導論課的課程目的和課程內容;[16]馮凡在《適應需要開好大學生活導論課》一文中認為生活導論課應該是大學生入學后的一門必修課。[17]游佳清、白蕓分別提出角色扮演法、學校社會工作是促進大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3.個別的專題研究。第一個專題,女大學生發展研究。對該主題的研究有8篇文章。楊李娜、王勤、謝育敏主要探討了我國女大學生發展的現狀和發展特殊性。楊李娜在《我國女大學生發展特征探討》一文中總結了影響女大學生發展的幾個內在因素:事業目標模糊、女性意識過強、心理素質欠佳。[18]趙榮榮、楊一平探討了工科女大學生的發展,趙榮榮在《現代工程教育與工科女大學生的發展》一文中認為,影響女生在工程教育中發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性別偏見和教育體制的結果。[19]第二個專題,圖書館功能研究。對該主題的研究有1篇文章。宋力在《圖書館導讀服務促進藏族大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一文中分析了藏族大學生的個性、文化背景和能力狀況,提出圖書館要從促進藏族民族教育事業的大局出發在圖書導讀服務方面加強特色服務,為藏族大學生創設適合的教育環境。[20]
三、我國大學生發展研究的特點
(一)積極方面
研究內容的實踐性強,有一定的操作性。我國對大學生發展的研究多是對高校大學生發展的某一方面進行闡述,其內容集中到某一點上,比如宋力的《圖書館導讀服務促進藏族大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陸松的《淺析校園隱性文化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等,這樣的文章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發展實踐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二)不足方面
1.研究起步晚,數量貧乏。正如筆者以上論述,我國對大學生發展的研究也就始于近二十年,這與國外上世紀初就有研究的情況對比,我國研究起步顯得晚。另外,從搜索的記錄數來看,從1979—2008年之間,共有64條記錄,除去政策性文件、人物專訪與傳記、工作座談會紀要、講話稿、高校與院系工作動態介紹,真正的學術論文只有49篇。由此可見,我國對大學生發展主題的研究起步晚,數量貧乏。
2.研究內容散,不成系統,對理論的研究偏少。正如(一)所陳述的,我國研究內容實踐性強,正因為實踐性強,該領域的研究就顯得理論性弱,其研究內容零散,不如西方能系統地形成各種理論。
3.研究質量不高,重復性研究過多。有很多同一主題的研究是同一個作者發表的,其觀點也是大致相同,并無質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立平.大學生發展層次與學習心理特征[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08).
[2]門學泳,雷虹.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
[3]向前.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5(03).
[4]王保江,劉件.高校大學生發展狀態評估的研究與實踐[J].學校管理與改革,2006(02).
[5]康虹.大學生發展性評價研究[J].考試與人,2003(04).
[6]周芳.大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激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5).
[7]竇孟朔,王風春,張國超.圍繞大學生的發展需求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務[J].邢臺學院學報,2007(12).
[8]胡渝.論影響大學生發展的諸因素[J].高等建筑教育,2006(1).
[9]劉堯.新世紀:中國大學與大學生的發展方向[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6).
[10]陳慶凱.淺議網絡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08).
[11]張秋山.網絡社會與大學生發展初探[J].河北大學學刊,2004(01).
[12]陸松在.淺析校園隱性文化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J].科教平臺,2007(27).
[13]班忠玉.人文素養對藝術類大學生發展的意義[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6).
[14]張小明.論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J].廣州大學學報,2004(10).
[15]周愛平.影響大學生發展的教師角色因素[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13).
[16]趙平.美國的大學生活導論課[J].思想教育研究,1994(02).
[17]馮凡.適應需要開展大學生生活導論課[J].教改縱橫,2004(55).
[18]楊李娜.我國女大學生發展特征探討[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04).
[19]趙榮榮.現代工程教育與工科女大學生的發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2).
[20]宋力.圖書館導讀服務促進藏族大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