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鴻 孫 偉
高校輔導員要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一旦學生出現問題,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下從四個方面分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探討如何在加強學生管理的同時防范責任風險。
一、認清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正確定位管理工作的性質
作為輔導員,只有認清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才能對自己的管理工作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工作中一旦出現問題,才能夠根據相應的法律關系來預測風險的分配以及責任的承擔。
首先,在教育教學管理中,高校與學生之間形成的是行政法律關系。高校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根據《教育法》的規定,高校有權進行自主管理,并且可以行使一定的行政性權力。司法實踐中,在涉及到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訴訟時,法院一般將其歸為行政訴訟,認為高校在這里具有行政主體的地位,屬于行政法中“法律授權行使一定行政權力的組織”。所以高校在行使教育教學管理權時,與學生之間形成的是行政法律關系。
其次,在日常生活管理中,高校與學生之間形成的主要是民事法律關系?!陡叩冉逃ā返?0條規定,高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而且高校的學生一般已經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他們與高校在收取學費、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保障人身和財物安全等方面形成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
可見,高校作為以教育教學活動為主的單位,在與學生的法律關系中,一般應該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主,以民事法律關系為輔。
二、明確校園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認真規范管理行為
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該明確自己必須履行哪些義務,可以行使哪些權利,同時也要注意不要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這樣既可以放手大膽地去做工作,又可以把風險責任降到最低。
1.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教育法》第42條、第43條,《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5條、第6條都對大學生所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根據這些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參加教育教學活動;參加勤工助學,組織、參加學生團體;申請獎學金、助學金及助學貸款;在思想品德等方面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學業后獲得相應的證書;對學校給予的處分有異議或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享有相應的救濟權利等。依法履行的義務包括:遵守學校管理制度;完成規定學業;按規定繳納有關費用,履行獲得助學貸款及助學金的相應義務等。上述權利和義務實質上也規定了學校行使權利的邊界,超越了這個界限、學校管理者就有可能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2.教師在學生管理方面的權利和義務
《教師法》第7條、第8條規定,教師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權利,同時要履行以下義務: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以及社會活動;關心、愛護、尊重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制止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3.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的權利和義務
《教育法》第28條、第29條規定,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可以行使以下權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招收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對受教育者頒發相應的學業證書;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非法干涉教育教學活動。同時應當履行以下義務:維護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以適當方式為受教育者及其監護人了解學業成績等情況提供便利。另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3條規定,高校在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要加強管理,實行依法治校?!秾W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5條也規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在發生傷害事故時,及時采取救助措施。
總之,在學生管理方面,高校除了可以行使相應的權利之外,對學生還承擔著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而作為輔導員,就是這些義務的直接履行者。
三、劃分校園法律問題的主要類型,強化責任意識
大學校園里,學生管理中比較常見的法律問題主要有三種類型:
1.學生傷害事故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高等院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件。根據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可以將學生傷害事故分為兩類:(1)校方無過錯的學生傷害事故。主要包括因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第三人過錯等引發的學生傷害事件。這種情況下,只要學校已經履行了相應職責,而且行為并無不當,就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在事故發生后,學校應當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努力將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否則,對于擴大了的損害,學校應當承擔過錯責任。(2)校方有過錯的學生傷害事故。實踐中,校方蓄意傷害學生的情況比較少見,一般是因校方人員對于危及學生身心健康的行為采取放任態度或者行為存在過失而引起事故。例如傷害學生身體的體罰行為。體罰學生的教師初衷一般是恨鐵不成鋼,但因為有傷害學生的故意,而且對行為的結果持放任的態度,嚴重的可以構成故意傷害罪,學校也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如果傷害學生的目的與履行教師職責無關,則由教師自己承擔全部責任。
2.學生財物損失
學生在校園內的財物損失主要發生在宿舍、教室、食堂等幾個主要的活動場所。(1)宿舍失竊。宿舍失竊多數是作案人利用當事人麻痹大意、疏于防范的心理伺機作案。這就需要輔導員對學生,尤其是沒有住宿經驗的新生進行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對宿舍要承擔安全保障和秩序管理的義務。有的學生丟了東西之后往往會要求學校作出賠償,而學校是否賠償,關鍵看其是否存在過錯。如果學生的財物是校外人員混進宿舍偷走的,則說明宿舍在管理上有疏漏,學校應該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如果是校內學生盜竊,責任應由違法的學生來承擔。如果在案子沒破的情況下,無法確定作案人,也無法確定是誰的責任,學校就沒有義務作出賠償。但學校應該加強管理,加強安全教育,盡力保障學生的財物安全。(2)教室、食堂失竊。一般與宿舍失竊的情形大同小異,多數也是因為學生防范意識不強,疏忽大意,給違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同樣,校方也要對學生做好安全教育,提示學生對個人的財物要有更大的注意義務。
3.常規管理中的安全問題
高校在常規管理中也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我們一方面要加強防范,及時排查,另一方面也要明確各方的責任承擔。(1)學生承擔責任的情形。由于學生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傷害事故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學校的規章制度,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學生或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2)學校在活動中的責任。學校安排學生參加活動,要在合理的限度內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因為學校提供的場地、設備、交通工具等出現問題造成學生傷害的,學校要按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3)學校免責的情形。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不承擔責任:來自學校外部的意外侵害造成的;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的;學生自殺、自傷的;在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的;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在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蛘咦孕械叫r發生的。
在這里,高校免責是有前提的,即已經履行了相應的職責,而且行為并無不當。這就需要輔導員做大量的工作,既要對學生教育到位、管理到位,又要做好相關的記錄。
4.高校的責任范圍及歸責原則
(1)責任范圍:在校園管理的范圍之內。(2)歸責原則:無論是學生傷害事故、學生財物損失、還是日常管理中的安全問題,對學校的責任認定適用的都是過錯責任原則,即高校在有過錯的前提下才承擔法律責任。這就意味著除了對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件可以不負責任外,高校應在教育、管理和保護學生方面盡到高度注意義務。(3)責任主體:因學校過錯致使學生人身、財物受到損害的,刑事、行政責任由相關責任人自行承擔;民事責任應當先由學校承擔,而后再向直接責任人進行追償。當然,學校承擔責任的情形,只限于學校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
四、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防范責任風險
輔導員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者,在學生的教育、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的經驗,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尤其不能忽視:一要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對此都很重視,包括召開會議、舉辦講座、開展調查、個別輔導、簽訂協議書等等,這些都是履行相應教育義務的很好證明。二要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及時掌握學生動態。這樣,輔導員才能對心理或行為出現異常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教育引導,并及時通知學生家長,盡到學校的安全注意和教育義務。比如我們學校學工處定期要求做的學生思想動態調查,心理信息反饋,要求輔導員深入班級、宿舍,定期召開班會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三要注意學期初和學期末的思想教育。加強這兩個敏感時段的思想教育,可以有效防范突發性事件。四要對可能涉及責任風險的問題作慎重處理。輔導員在遇到可能涉及責任風險的問題時,必須提高警惕,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比如,學生傷害事故發生時,及時予以制止,或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通知學校保安、報警、送去醫院急救、通知家長等等。學生財物損失發生后,輔導員要安頓好學生,協助尋找線索,做好相應的通知、報告工作。
總之,防范、教育工作要做在前面,管理、保護、救助工作要及時展開,相關的材料、證據要隨時留存,這樣才能有效防范相關事件的責任風險。
參考文獻:
[1]路景山.談高校依法治校與防范學生管理法律風險[J].教育探索,2007(4).
[2]張薇.試論高校學生傷害事件的學校責任及有效防范[J].思想理論教育,2005(1).